正文 第2章 為什麼失敗的總是我(1 / 1)

人們都希望走直路,走平坦的路,“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然而,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願望、一種幻想。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坎坷的路,也不存在隻走坦途而不遇險境的人。正因為這樣,人們難免會因在愛情、友誼、事業等方麵受到挫折而悲觀失望。在這種時候,人往往就發出了這樣的心聲——“為什麼失敗的總是我?”由於認為自己容易遭受挫折與失敗,因此就在現實麵前屈服,走入了失敗的死胡同。有人因此而沉湎於酗酒、抽煙、賭博,甚至吸毒,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要知道這些並不能給我們帶來解脫,相反,由於自甘墮落,成功隻能越離越遠。

當我們真真切切地去審視目光所及的這段路時,就會發現它並非如我們想像中那樣順暢,或許險情、逆境與不幸就在眼前。一位詩人說得好:“你之所以覺得是在走直路,是因為你繞了個大彎。”

我們再把目光拉回人類曾走過的曆程,就可以發現:人類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代價;人類又總是在付出代價之後才贏得了又一個哪怕很小的進步。

我們作為這個世界的一員,又何嚐不是如此呢?生活從來都是以其固有的法則,無一例外地賜給人們各種各樣的不幸和困境,人們又總是在與這些不幸與困難的搏擊中,獲得了人生的快樂。

人或許是太脆弱了,在殘酷的現實麵前,我們往往會抬頭問蒼天:“為什麼失敗的總是我!”

困境是個容量很大的詞彙,與之相近的還有逆境、困難、不幸、倒黴等。通常人們都習慣於把困境說成是困難的情形和境地。困難有大小、強弱之分,困難的強度大,對人的壓力和影響就大;反之則小。有的人在困境麵前驚慌失措,心灰意冷;有的則鎮定自若,坦然自若。這是相對於人的心理品質而言的,所以有人說:“決定我們的命運的,不是我們的機遇,而是我們對機遇的把握。”

生活是五顏六色和五彩繽紛的,生活是酸甜苦辣和五味俱全的。

倘若我們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去觀察,就會想象到那些突如其來的水災、火災、地震和風暴的襲擊,會使人們在毫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承受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曾有美國科學家做過一項統計,認為坐民航飛機會失事身亡的幾率是八十萬分之一;從事體育運動時身亡的可能性比被陌生人刺死的可能性大一倍;因醫生出錯或並發症而死的概率是八萬四千分之一。

如果從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環境上去看,那麼大大小小的困境更是接踵而至,其中最常見的是人際關係緊張、工作負擔過重以及角色衝突……人們總是把家庭比做“安樂窩”,其實家庭所包容的不幸、困境絕不少於工作環境。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哪一樣都能把人帶入窘境,而我們能去後悔嗎?

由此看來,生活中潛在的和暴露的各種困境,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也許,正是因為具有這樣普遍的困境,才使得生活如此紛繁多彩,也複雜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