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知識點】小兒年齡分期及各期特點胎兒期從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開始至胎兒出生為止胎兒期完全依賴母體而生存孕母的健康對胎兒的存活與生長發育有直接影響最初12周是器官原基分化的關鍵時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夭折或先天畸形、遺傳性疾病圍生期自妊娠28周至出生後7足天內圍生醫學屬交叉學科,跨學科特性變化最大、危險最大、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圍生期死亡率的意義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開始至生後28天內,包含在嬰兒期之內人類獨立生活的開始階段適應外界環境能力不成熟發病率及死亡率高,早期新生兒最高嬰兒期出生後至滿1周歲前,包括新生兒期在內小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營養素和能量需要量與消化吸收功能存在矛盾。

免疫功能變化,經胎盤獲得的IgG逐漸消失消化紊亂與營養紊亂性疾病多見感染性疾病多見(包括傳染病)幼兒期1周歲後到滿3周歲前體格生長速度稍減慢智能發育較快,語言、思維、應人應物能力及自我意識發展迅速。

開始行走,活動範圍增大。好奇心強,自我保護能力差飲食變化大,由乳類向成人飲食過渡意外事故較多見,營養性疾病及腹瀉亦較多見學齡前期3周歲後到入小學前體格生長較為緩慢,但穩步增長智能發育增快,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兒可塑性較大,注意教育及心理衛生習慣意外事故較多見,其他疾病減少為做好入學前教育與入學前準備的時期。

第二個體格生長高峰,身高增長顯著加速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發育,性別差異明顯至本期末各係統發育成熟,體格生長停止存在明顯個體差異及種族差異,達2~4年發病率最低,但可出現心理、生理、行為問題及神經-內分泌紊亂性疾病。

【鏈接】女孩一般從11~12歲開始到17~18歲,男孩從13~14歲開始到19~20歲生長發育。

【知識點】生長發育是小兒機體各組織、器官形態的增長和功能成熟的動態過程。

【鏈接】生長指小兒身長、體重和各器官、係統的長大,是量的增加;發育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是質的改變。兩者之間緊密相連,不易分開。

【鏈接】生長和發育是小兒不同於成人的基本特征。

體格生長常用指標

【知識點】體重:為身體各器官、組織和體液的總重量,是反映兒童體格發育與近期營養狀況的指標。

【鏈接】正常新生兒初生體重平均為3Kg。出生後頭3個月每月增長700~800g,4~6個月每月增長500~600g;6個月後體重增長速度減慢,每月平均增長300~400g。一般在3個月時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倍(約6Kg),1歲時達3倍(約9Kg),2歲時達4倍(約12Kg),2歲後到12歲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約增長2Kg。

<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7~12個月體重(Kg)=6+月齡×0252~12歲體重(Kg)=年齡(歲)×2+8。

【知識點】身高(身長):是從頭頂到足底的全身長度。3歲以下仰臥位測量稱身長,3歲以後站立位測量稱身高。

【鏈接】足月新生兒出生時身長約50Cm,男嬰略長於女嬰,城區嬰兒長於農村嬰兒。第1年身長約增長25Cm,第二年約增長10Cm。一般1歲時達75Cm,2歲時達87Cm,2歲後到12歲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增加6~7Cm,青春期身高加速增長。

2~12歲:身高(Cm)=年齡×7+75。

【知識點】坐高:坐高是從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因下肢增長速度隨年齡增長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數則隨年齡而下降。

【鏈接】坐高的增長代表頭顱與脊柱的發育。

【知識點】指距:指距是兩上肢向左右平伸時兩中指尖的距離,反映上肢長骨的發育情況。

【鏈接】正常人指距略短於身高。如指距大於身高,可見於MARFAN綜合征。

【知識點】頭圍:經眉弓上方、枕後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為頭圍,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情況。

【鏈接】初生時頭圍約34Cm,生後頭半年增長最快,長9~10Cm,後半年增加3Cm,故6個月時達44Cm,1歲時達46Cm,1歲後增長減慢,2歲時48Cm,5歲時50Cm,15歲時接近成人頭圍,長54~58Cm。

【鏈接】頭圍的測量在2歲內小兒最有臨床意義。

【知識點】胸圍:沿乳頭下緣水平繞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反映胸廓、肺、肌肉和皮下脂肪的發育情況。

【鏈接】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2Cm,約32Cm;1周歲時與頭圍相等,約46Cm;以後則超過頭圍(胸圍≈頭圍+年齡-1Cm)。

【知識點】腹圍:平臍(小嬰兒以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水平繞一周的長度為腹圍。

【鏈接】2歲前腹圍與胸圍約相等,2歲後腹圍小於胸圍。

【鏈接】因影響腹圍因素較多,一般體檢不測量,如有腹水需定時測量,動態觀察。

【知識點】上臂圍:沿肩峰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水平繞上臂一周的長度為上臂圍,反映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可用測量左上臂圍來篩查1~5歲小兒的營養狀況。

【鏈接】評估標準:>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125Cm為營養不良。

【知識點】頭顱骨發育前囟出生時10~20Cm,1~1歲半時閉合後囟出生時很小或已經閉合,多在生後6~8周時閉合骨縫出生時稍分離或重疊,生後3~4個月時閉合。

【知識點】脊柱發育出生時脊柱無彎曲,僅輕微後凸3個月小兒抬頭時出現頸椎前凸(第一個生理彎曲)6個月小兒能坐時出現胸椎後凸(第二個生理彎曲)1歲小兒站立行走時出現腰椎前凸(第三個生理彎曲),從而形成脊柱的自然彎曲6~7歲脊柱的自然彎曲隨韌帶的發育而固定。

【知識點】長骨骨化中心發育長骨的生長成熟與體格生長有密切的關係,長骨的生長主要由於幹骺端軟骨骨化,骨膜下成骨。

臨床上通過X線檢查長骨幹骺端骨化中心出現的數目及每個骨化中心的出現時間、大小形態和幹骺端融合時間,並與標準骨齡圖譜進行比較。

采用左手腕、掌、指骨正位X線片來了解和判斷小兒的骨骼發育年齡。

嬰兒早期可采用膝部X線片來了解其發育情況。

1~9歲骨齡簡易計算法:腕部骨化中心的數目約為小兒的年齡加1。

骨齡在臨床上有重要的診斷價值。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生長激素缺乏症骨齡明顯落後;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骨齡超前。

【知識點】牙齒發育:乳牙總數20個,恒牙32個(或28個,第三磨牙也有終生不出者)。

【知識點】出牙時間乳牙多在生後4~10個月開始萌出,如12個月後尚未出牙者可視為異常(出牙延遲),2~2歲半出齊;2歲以內乳牙數約等於月齡減4~6。

恒牙6歲左右開始萌出(稱第一磨牙或六齡齒),7~8歲開始按乳牙出牙先後順序逐個以恒牙換代,12歲左右出第二磨牙,18歲以後出第三磨牙,20~30歲時出齊。

【知識點】乳牙出牙順序9683223869105741147510。

【鏈接】一般是下頜先於上頜、自前向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