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就不會了!既然通達公司進場了,那麼怎麼著也得從這塊大蛋糕上麵分一塊下來。
安逸可是知道今後汽車市場是多麼的廣闊,甚至和房地產市場也不遑多讓,更是對華夏工業產業有很大的幫助,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安逸停車後,又圍著樣車轉了好幾圈,邊點頭邊欣賞。
他所試駕的這輛車漆麵是銀灰色,外形四四方方的,也不太大,比起現在銷售火爆的桑塔納還要小一些,看起來有些古板莊重。
真要說起來的話,就和現在大眾的捷達轎車外形差不多。
不過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在各個主要機件上麵,通達公司的這輛汽車,都不會遜色於捷達多少。不過在價格方麵嗎,優勢可就太明顯了。
這輛通達公司的汽車,預計的銷售價格不到十五萬,比起現在桑塔納的十七萬來說,得便宜將近兩萬元。
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價格優勢,完全能夠成為通達汽車打開市場的一把利器。隻要運用好了,就可以讓通達汽車迅速地打開市場,讓消費者熟悉並且喜歡上通達汽車,從而購買通達汽車。
當然事情也不會如此簡單,安逸欣賞著眼前的這輛汽車,心思也在轉動個不停。
一輛汽車的好壞,那當然得由消費者來評定。隻要外形比較符合時代要求,駕駛感覺好,乘坐舒適,各個機件質量好,汽車完全性能高,那麼肯定就可以暢銷。
隻是華夏這邊卻有所不同,畢竟還是改開不久,人民生活水平雖然有了顯著的提高,可是私家車的興盛還需要時間。
差不多再有六七年時間吧,等到新的千年開始,私家車的熱潮就會如同洶湧的大江潮汛一般衝擊而來。到那個時候,通達公司在各個方麵也都會準備好,也正是得到收獲的最佳時間。
不過這還有幾年的時間,通達公司自然不能隻是等待,而是要有所作為。
安逸對於通達公司的前景思慮得很多,也和郭勇一起不知道商量了多少次,得到的結論就是——要想和已經是巨無霸的大眾公司,直接開展競爭,勝少負多,基本上沒有勝算。
畢竟大眾公司已經在華夏經營多年,而且當年也是國家重點引進的項目,本身又位於星海市,在華夏高層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安逸今天和郭勇重點要討論的。
“官車。大眾公司之所以能夠發展得這麼快,也是借助了國家的力量。”郭勇看得很通透。
地委書記兩頭平,也不是星海轎車,縣委書記帆布篷,其實就是吉普車了,公社書記130,說得是京都130貨車,而大隊書記嘣嘣嘣,卻是拖拉機。
這是上個十年,也就是八十年代華夏國內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
那個時候,省部級以上高層的座駕是國車紅旗。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級幹部改乘的就是大眾公司的奧迪,一般幹部則是捷達、富康、桑塔納‘老三樣’代步。
這樣的轉變皆源於當時國家對汽車工業的規劃。而且這裏麵可沒有通達公司的份兒。
就在八十年代初期,華夏經濟步伐開始加快,百廢待興。與此同時,國家對於轎車的需求量增大,眾多進口車通過各種渠道湧入華夏。
然而,出於對華夏汽車工業這一民族工業基石的保護,同時也為了解決汽車工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華夏決定對汽車產業實行局部放開政策,並提出了‘以技術換市場’的發展思路。
當時華夏首先將這個機會給了日出國的汽車巨頭們。可惜日出國特有的狹小視野與戰略機,讓他們錯失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失望的華夏人隻好將目光轉向了遙遠的美歐大陸。
就在一九八八年,時任大眾汽車集團總裁的哈恩聽到一汽將要建設一座巨大的轎車工廠,並正與克萊斯勒公司談判,便立即給當時的一汽最高領導寫了信。九月,哈恩派奧迪公司的生產董事和總部代表趕往一汽,進行試探性接觸。
為了向一汽方麵表示誠意,哈恩懇切地建議雙方在‘國產化領域’合作,並特地強調可以盡快以優惠價格提供奧迪100的成套模具,如果能夠合作,在五個月內就能簽署所有合同。
而當時一汽的談判對象克萊斯勒,則認為華夏的汽車消費能力幾乎為零,投資建廠收益不大,並向中方索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
於是基於各方麵原因,一汽最終選中了大眾奧迪。
一九八八年,一汽與德意國大眾公司簽訂了奧迪轎車產品技術轉讓協議,之後開始組裝奧迪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