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誌指引了一下文博:“秀才最清楚情況,就由他來為大家詳細說明一下。”
文博略顯驕傲,輕咳了一聲:“潛艇,它的基本原理是……”
石峰立刻打斷了他的話:“等會等會,團長剛說過,簡化。我們沒你學問大,你就簡單點說,別繞大圈子!”
“好吧!按海軍作戰的標準,我們現在的確不可能造出潛艇,而且時間又這麼短。但隻要清楚潛艇的原理,一切從簡,就能造出一個木製的小潛艇!”
“木製小潛艇?能承受水下的壓力嗎?”
“預計潛水深度不超過五米,所以沒問題!”
“按這個設計圖紙來看,這是個隨圓形的外殼,不好弄吧!”
“簡單!把兩艘常規的木船扣在一起,再加工密封,船體就出來了。”
“哦,這倒是夠省事的!可怎麼讓它又沉又浮的?”
“可以通過重力和浮力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乘員和武器裝備的重量以外,對船體實行配重加固。這樣不僅船體更加堅固,還增加了重量。總重量超過水的浮力,船就會自然下沉。我在船底設計了一個計算好的氣囊,把氣囊充滿氣,船就會浮上來。把氣放掉,就會重新沉下去。如果氣囊的問題不好解決,可以用汽車輪的內胎代替。當然,一兩個內胎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要經過加工貫通密封。”
“你的意思就是說,在船底弄個大遊泳圈。因為船太重,隻要一放掉裏麵的氣就會往下沉。要想浮上來,再往裏充氣,氣充滿就浮上來了?”
“就是這個意思。按我們現有條件來說,要想弄好這個氣囊,就要看團副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金有利這才明白程誌為什麼讓他參加這次會議,他毫不猶豫的說:“這點你大可放心,離這兩百裏地就有我家的加工廠,是專門為支援抗戰做汽車輪胎的,加工這麼個氣囊完全沒問題,很快就能做好!”
石峰接著又問:“咱們都被封在船裏沉在水底,氣都不一定夠喘,哪來那麼多的氣往氣囊裏充?”
文博指著圖紙說:“你看這裏,上麵象小煙囪那麼粗的管道是通風管,我們就從這裏進入潛艇,你這塊頭也沒問題。在船體下沉後,通氣管的頂端還會露在水麵上。你再看這裏,這個東西……就算是個大充氣筒吧!來回壓動這個杆,就能給氣囊充氣。這邊還有個閥門,能從這裏通過通氣管放氣。”
“就是象給自行車打氣的氣管子一樣?還有點象洋水井,按哪個原理設計的?”
“兩者結合。”
“可通風管露在水麵上,萬一被小鬼子的巡邏艇發現了呢?”
“通風管頂端用水藻進行偽裝,潛艇的航速與河水的流速基本相符,這樣就很難被日軍發現。既然通風管也是我們進入潛艇的通道,那就要有個艙門。通風管高三米五,也就是說我們在水下不超過三米的深度潛行。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在裏麵關閉通風管頂端這個蓋帽式的艙門,而後再下潛一兩米,水麵上就什麼都看不出來。潛艇完全封閉後,艙裏的空氣足夠我們到行駛安全區域的呼吸。”
“那艙門防水措施呢?”
“艙門是按水壺蓋邏輯設計的,能在裏麵旋轉擰住,就不會漏水。軍艦上應該也有這種艙門,你應該見過。”
“嘿,這也能讓你想到,啥招都能用得上!可是我們怎麼能先發現鬼子呢?”
“你再看這裏,把炮隊鏡略微改動一下,就可以當潛望鏡用。當然,要分派專人負責觀察行進方向和敵情。”
“那航行動力呢?這圖紙上隻有螺旋槳,沒看見有發動機?”
文博笑了笑:“之前我也這樣想過,但還是團長說的對,一切簡化!如果安裝了發動機,航行的速度和船體的承受能力等都要有所改變。以我們現在的各方麵情況,沒法滿足發動機對其它硬件的要求,至少時間上也不允許。”
“那這個螺旋槳怎麼轉?”
“人工動力。轉動這裏的這兩個曲動杆,就能帶動這個傳動杆上下運動,船體尾部的螺旋槳就會隨著同軸齒輪的轉動而轉動。傳動杆與船體的結合部用膠皮封住,同樣也不會漏水。這裏還設計了腳踏板,可以坐在這裏象騎自行車一樣蹬,也可以手腳互換,節省體力。舵在這裏,根據觀察通報掌舵。”
“可傳動杆裏外相通,還要上下來回動,能用膠皮封住嗎?”
“汽車檔杆下麵有塊圓錐形的膠皮,你不陌生吧!”
“哦,對對對!以這個為基礎,再把結合部封死。這樣即不影響傳動杆既能上下動,也不會漏水!”
武強插了一句:“這裏你力氣最大,這活就歸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