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愛情來了

每當有人和陳慧琳談起現在的生活,她都會提到“享受”,享受的心態,讓她不會覺得高度曝光率的工作是一種束縛,也不會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辛苦。工作時投入100%的熱情,積極地做好每一件事。一旦手頭暫時沒有工作,陳慧琳一定盡量做回她自己,擺脫羈絆,出去旅遊或者給心放一個自由的假期,“放飛無限自由”,擺脫潛意識中的不自在、不自信、受控製的感覺,“隻要能從心底感到自由,那麼無論你過著怎樣的生活,都可以享受真正的自由!”

初戀17歲

陳慧琳的初戀發生在17歲在日本讀書時,同班中有一個男生對她心儀已久,陳慧琳那苗條的身材、清秀的五官、大大的眼睛、一頭飄逸的秀發,正是他的夢中情人,他多次向陳慧寫情詩,並且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多眾多的追求者中,陳慧琳也早已注意到該男生。他健壯的身軀、能言善辯的口才、誠實的為人,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陳慧琳總會收到一封情書和一枝玫瑰花,沒過多久,陳慧琳就跌進了溫柔的陷阱,他們相愛了。並且約好利用假期遊遍整個東京,那是一段快樂甜蜜、天真無邪的日子。時至今日,陳慧琳仍有美好的回憶。後來陳慧琳要到美國繼續求學,而初戀情人因家庭原因,不能一起遠涉重洋,比翼雙飛,因而這段初戀就這樣短短地無疾而終了。

回想起這段戀情,陳慧琳說:“其實那次戀愛現在回想起來也不是真的覺得有此必要,隻是在日本,跟我一起吃飯、讀書的女同學們都拍起拖來,那時生活實在太無聊,宿舍裏連電視也沒有,要看就要跑到同學的家裏;再加上早上上學,下午到保齡球場小食部賣雪糕做兼職,十分孤獨,而且當身邊的女同學都談戀愛時,自己卻仍要“三人行”做電燈泡,滋味確不好受。 尤其當我跟他們逛街時,他們一雙一對並肩而行,而我則跟在後麵,感覺很尷尬。所以當時一心隻想找個伴,與好友四人行,湊湊熱鬧。 當時男友早已知道我這種心態,故此這段感情也在幾個月後,當我要轉到美國升讀大學時無疾而終了 到美國紐約升讀大學,不但標誌著我的成長,最重要的是代表了自主權受到尊重。 因為往紐約讀書是我自己決定的,這個決定的背後原因其實非常簡單,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但大家是沒法猜得中的……”

高三那年她拿到全校唯一“art award”獎項,順利取得校方為她申讀紐約大學的推薦信。

周潤發和鍾楚紅主演的“秋天的童話(台灣片名“流氓大亨”)”為少女時代的陳慧琳編織了一個很美的紐約夢,雖然這不是她到美國讀大學的主要動力,但至少讓她鎖定了紐約,總想著要踏遍電影裏麵的每個景點。

就這樣,陳慧琳結束了短暫的初戀,踏上了紐約的土地,開始了大學生活。

大學之路

“世界傑出青年”、“最受歡迎女歌手”……多重絢麗的光環包圍著陳慧琳,在聚光燈前,她光芒四射;遠離眾人的目光,她自由率性,一樣灑脫。她發自內心的自由活力,與海飛絲所表達的無拘無束,自由飛揚的感覺完美契合。2005年,陳慧琳牽手海飛絲,成為其新一代的代言人,在2005年推出的全新音樂大碟裏,她更與海飛絲攜手,共同打造專輯主打歌《自由》,她要為她的自由奔跑加速,也要為我們放飛心底的自由加速……

生活,叛逃換來自由

舞台上演著精彩的戲可惜一切全是你的設計

有時現實劇情讓你低頭有時感覺是天注定

看清楚生命的意義看明白不再是木偶

昂起你的人頭爭取真正的自由

握緊你的拳頭這是真正的自由

——夜叉樂隊《自由》

記憶中第一次“反叛行徑”發生在high school,陳慧琳尊父親之意前往日本留學,在滿耳充塞“庫尼奇娃”“撒油那拉”的蠻夷之地,她居然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將這作為違拗父親期望她學好日文的第一方式。

陳慧琳的人生似乎是被規定好的,生於大富之家,衣食無憂,小小年紀就邁向異於同齡少年的人生,學成歸來,便可以接管父親的商業王國。然而現在看來,她卻選擇了另一條路。

日本給她的感覺是局促、拘束,雖然一個人遊學,日子卻過得並不自由。大禮之國的過多規矩,背負著父親指命的學習,少年玩伴的遠離,同宿舍女生的麻煩,在日本的每一天,陳慧琳都計劃著如何“出逃”。來自台灣的yi ling作為異鄉的第一個好朋友出現,才緩解了她生活的沉悶,而yi ling“換個國家讀大學”的想法,也使她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說到這裏有個人不得不提到,那就是陳慧琳的art老師,他引導陳慧琳第一次真正的接觸到藝術,雖然苛刻的他從來不吝將各種“惡毒”的形容詞拋向她的畫,卻總在批評完後微笑,並且點頭。正是這種善意的批評,使陳慧琳最終得到全校每年隻為一人頒獎的“art award”,並確定了到美國攻讀藝術的人生目標。

小小女生第二次“反叛行徑”,就是到美國紐約讀art school。雖然被“女大不中留”說法猛然襲中的父親感覺很不快,卻也隻能故作大方的說,隻要你喜歡和會投入去學習的話,我們便絕對支持。於是陳慧琳一個人拖著大大的旅行箱從東京到了紐約——這個從張婉婷《秋天的童話》中便深深吸引了她的城市,這個華洋雜處因而無比包容的城市,這個第一次由她自主決定選擇前往的城市,伸開了雙臂迎接了她,給了她想象中自由的生活。

然而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陳慧琳壓根沒有想到將來自己能和娛樂二字有什麼牽扯,她的全部心思都在前所未有的自由生活中。大學生活真是快樂,最經常的活動就是逛街、打保齡球、唱卡拉ok,偶爾會一夥人到同學家開大食會。當然,學業也不會放鬆,第一年是foundation year,關於art的指示,要廣泛涉獵。第二年她選修了graphic art,由於本身就有興趣,所以一直成績不錯。書本上學的知識雖然在後來的日子裏並無用武之地,但陳慧琳從未後悔,也未曾覺得浪費了時間——在美國念大學,意味著自主權受到了尊重,意義大於了生活的實質。直到今天她有時候都會回頭想,假如自己不唱歌,也許真的會成為一個不錯的graphic designer。

對於這段經曆,陳慧琳在自傳裏談到:“我喜歡美國紐約,因為看了張婉婷執導的《秋天的童話》,戲中美國的每個地方都非常吸引我。當然這個並不是我到美國升讀大學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小時畫畫是我的興趣,後來最愛塗顏色簿,後來到日本讀書也選修了fine art科目,結果真的讀出興趣來。那時一位隻比我大一年的學姊,考到紐約大學,我對她所學的甚感興趣,所以也想考art school試試看。大概傳統的父母會覺得美術這科沒出息吧!做這決定時我也曾猶疑,恐怕家人會反對。幸好他們對我所抱的態度是:隻要我喜歡和會投入去學習的話,他們便絕對支持。就這樣我踏上了紐約之路。”

美國跟日本很不一樣,那是個華洋雜處的國家,在這裏陳慧琳並沒有受到任何歧視。 大學一年級,kelly住在宿舍,但學校規定二年級學生必須搬離宿舍,讓給新生。所以大二時,她與一位女同學在大學附近找了一間房間,開始過著獨立而自由的生活。

為了省錢,陳慧琳與女同學合租的房間隻有一張大床,兩人同睡。可是這女孩有一個很奇特的習慣,就是每每在淩晨時份,會從夢中笑出聲來。她那突如其來的笑聲往往會打擾到陳慧琳的好夢。 唉!同住就有這樣的種種矛盾,不過陳慧琳還是喜歡與知己同住,因為有個伴生活才不至於那麼枯燥。 在美國期間,最經常的活動就是逛街、打保齡球、唱卡拉ok,偶然會一夥人到同學家裏開大食會。現在回想起來,陳慧琳常常會覺得朋友在她生命中真的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在紐約的那段獨立自由的生活對自己以後的事業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