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快樂與否定是由思想塑造的,完全取決於我們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
生活快樂與否完全是由思想塑造的,完全取決於我們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觀的,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感到恐懼;如果我們想到的是不好的念頭,恐怕就不會安心;如果我們想的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旁人也都會可憐我們。也許有人會說,這麼說是不是告訴我們:對於所有的困難都應該用盲目的樂觀態度去看待呢?
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其實我們大家都要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生活。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自我的問題,但不是憂慮。關切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們再說明白一點。當我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道路時,就會很注意自己周圍的情況——而不是無故的自我憂慮。關心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鎮定地加以解決。
美國著名導演羅維爾·湯馬斯雇用幾名助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姿多彩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各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引起極大轟動。倫敦的戲劇節因此順延了六個禮拜,還安排他在卡文花園皇家影院演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聲名大噪,又遊曆了好幾個國家。後來,他籌備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片。但是一連串的時運不濟使得他徹底破產了。
從那時起,他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餐館去吃廉價的食物。要不是一位知名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錢給他,他甚至連那點粗陋的食物也吃不到。當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而感到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心他目前的處境,可是他卻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那麼他在人們眼裏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尤其是他的債權人。
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會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闊步地走在牛津街上。積極而勇敢的生活態度使他沒有被挫折擊倒。對他而言,挫折是整個人生訓練的一部分——是攀登高峰所必須經過的訓練。
有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真實事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曾有一段時間她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便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和一個有夫之婦私奔。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使她不得不在兒子8歲那年就把他送給別人撫養。
她生命的轉折點,是發生在麻省的安理市。有一天很冷,她走路時不小心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河上,昏了過去。由於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甚至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們說:即使奇跡出現,她也無法再行走了。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