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璣聞:“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大禹之謨②也。善善長而惡惡短,春秋之法也 夫法與謨,皆聖人經世之典,治天下宜取則焉。臣切聞先臣開國元臣誠意伯劉基,有讚造 工業之大勳。故太祖念之,而享於功臣之廟,今少保兵部尚書於謙,有扶持國難之偉績, 故中外百姓。賴其有保障之功。奈後來劉基之神像見黜,於謙之身家不保。臣雖未知其得 罪之故,切念朝廷忠厚仁恕。怒不忘德,怨不廢禮;功疑惟重,善善也長。則二臣之功德, 有國家者終不可棄也。向蒙先皇帝之仁劉基,既命有司新其祠,猶以功臣之田賜其家,近 荷①我皇上之仁於謙,既以禦製之文賜其祭,複以府尹之職官其子。此固足見聖朝仁厚光 明,而善法大禹之謨、春秋之法也。但德之深者,其報當重;功之大者,其賞宜隆。二臣 既有國家之大功,自應享國家之大報。與之爵位未足,賜之贈諡未足,銘之鼎彝及子孫俱 未足,惟立廟繪像,春秋享祀,堂堂廟貌,聳人瞻仰,森然祠祭,深人欽羨,庶幾盡一代 報功之典,激善之道也。昔者太祖高皇帝,既於雞鳴山立功臣之廟,複以諸功臣鹹配食大 廟之享。後禮部侍郎宋禮言,欲請罷去太廟配享,而太宗文皇帝曰:“此係先帝所定,不 可罷。”夫功臣之專祭,與夫太廟之配享,均為我太祖所定。其太廟之配享,既不可罷, 則本朝之專祭,不可罷明矣。臣愚伏願我皇上,體念我太祖與太宗忠厚盛心,命合朝大臣 斟酌周全。乞再立劉基神像,複入功臣之廟,又乞新立於謙神像,附次於諸臣之下,使侑 享齊靈,合食無缺。則足見朝廷仁厚光明,於有德者雖遠必追,有功者雖廢必報。不惟伸 諸既往,亦將有功將來。諒亦皇恩所不靳②也。奏上。 朝廷準奏。二臣皆得侑享於廟 傳至百餘年,浙江巡撫傅孟春承敕來撫兩浙。不數月,於肅湣公曾孫於 昆,具呈於傅撫台案下,為乞修頹祠,以光旌功事,傅巡撫見呈,心中惕然 曰:“於太傅公,實我朝人傑。今祠宇頹壞,皆吾等與有司之過也。”即日 齎香紙牲儀往祭。隨令工匠修整祠宇,重飭廟貌。傅公歎曰:“於太傅當正 統初年,剔曆中外,茂著聲猷。及已巳之變,攄忠殫畫③,內固京師,外籌邊 鎮,條畫立奏,動中機宜,社稷倚之,邊隅畏之。忠肝義膽,赫赫在人耳目, 若諡之‘肅湣’,‘肅’之一字,誠不稱其實,故泰和尹學士曾雲:“肅” 之一字,未足以盡公之良惠忠貞。’此蓋當時擬諡者,弗克奉揚聖天子勸忠 之德,以稱夫公世者之心。今予蒙恩撫浙,於太傅之諡,若論諡法,以之諡 ‘忠’,似為允當。”即差哀曉齎疏奏聞。其略雲: ① 侑享——指享受祭獻。 ② 謨——謀。 ① 荷(hè,音賀)——承受恩惠。 ② 靳——吝惜,不肯給予。 ③ 攄(shū,音書)忠殫畫——抒發忠誠,竭力謀畫。 臣傅孟春奉命撫浙,觀風問俗,飭兵恤民,日以惠綏疲困、輯寧地方為務,間嚐考 求故實。尚論國朝名臣,產自錢塘者,於謙其最著焉。十月初一日,謙曾孫於昆具呈,乞 修頹祠。臣隨批布政司查議,即命工修葺。臣因思:諡以報功,有其舉之,固不敢廢。而 諡以易名,惟其似之,始可無議。按謙當正統初,剔曆中外、茂著聲猷,及已巳之變,攄 忠殫畫,內固京師,外籌邊鎮,防衛陵寢。扼控漕渠,條畫立奏,動中機宜。社稷倚之為 長城,邊隅畏之如虎豹。忠肝義膽,赫赫在人耳目,不幸被讒受戮,思功悼枉,四海一詞 迨成化二年,遣官致祭曰;“昔先帝已知其枉,朕心實憐其忠。”弘治初年特贈太傅。諡 肅湣,建旌功祠,令有司春秋致祭。是於謙之忠,已蒙累朝優恤,得諡“肅湣”,可謂榮 矣。但臣謹按諡法曰:“肅者,剛德克就也,執心決斷也,正已懾下也。”今謙在國逢難 “湣”則誠然,而名之曰“肅”,或未協歟?以臣之愚,而擬議以求其當,必也其“忠” 乎!蓋“忠”之義曰:“盛衰純固也,危身奉上也,推能盡忠也,廉方公正也,臨患不忘 國也。”即謙生平履曆,方其攬轡①之初,衷正嫉邪,廉公有威;身死之日,家無長物, 惟是上賜盔甲袍帶在焉,不日“廉方公正乎”!內修外攘,始終一節,不曰“盛衰純固” 乎!居常撫膺歎曰:“此一腔血,竟灑何地?”而不知有其身,不曰“危身奉上,臨患不 忘國”乎!出謀殫慮。惟計安社稷,信哉其“推能盡忠”矣!以彼其行,而諡之以“忠”, 似為允當。臣又查得先年吏部尚書石瑤,禮部尚書張治,初諡“文隱”,後因言官奏易, 在瑤則改諡“文介”,在治則改諡“文毅”,今諡之當易,與二臣同,至其人品勳業,則 大過之。伏乞即敕下該部,再加查議。如果臣言不謬,將於謙照例改諡“忠湣”,庶名稱 其實,足以慰九原之忠魂,而彰往勸來,有以定萬世之公典矣。為此具疏,專差承差袁曉 齎捧請候旨。 奉聖旨:禮部知道。 禮部欽此欽遵。臣等看得巡撫都禦史傅孟春,題請原任兵部尚書贈太傅於謙原諡“肅 湣”,欲議改“忠湣”一節。臣等竊惟諡以易名,國家大典,一字之擬議,天下萬世之公 論係焉。故考據生前,褒崇身後,必其名與其人無毫發不相肖,而後足以彰往勸來,傳之 不朽。或有一時擬議,偶未妥確,即令再為改定,用以昭大公而協輿望,亦何嫌於紛更 太傅於謙當已巳之年,六飛厪北狩之憂,群小倡南遷之議,物情時事,蓋岌岌矣。謙以一 身任安危利害之衝,卒能使其九鼎如山,萬姓安枕,厥①功甚钜。且其精誠之誌,貫金石 而泣鬼神,忠貞之節,通天地而光日月。雖為國蒙難,九有為之稱冤,而賜諡建祠,在兩 朝已有定論。今都禦史傅孟春撫浙之初,展修祠事。偶有感於“肅湣”一諡,謂“肅”猶 未報其生平,輒有此奏。據其考究諡法,委屬有見。但諡典原出自上裁,即欲易“肅”為 “忠”,臣等何敢輕議?顧以臣等之愚,反覆參詳,豈惟“肅”之一字,未足概於謙之大 節,即“湣”之一言,亦若有未妥者。夫在國逢難,固曰可矜;然謙之死也,在昔英廟旋 鑒其枉,即在累朝深憐其忠。若猶以逢難之義律之,非所以彰先朝之令名,而全君臣之大 義也。查得國朝以“忠湣”諡者二人,如學士劉球,員外郎楊繼盛,以批鱗②之直,偶蹈 隕身之愚。至如謙者,鞠躬報國,既有忠貞不二之節。而保大定傾,又有旂常不世之勳, 比之二臣,更有不同。先民有言:“死天下之事易,成天下之事難。”切謂於謙之諡,第 當表其所以成,不必悼其所以死可也。既經該撫臣具題前來,相應酌議,恭候命下,行翰 ① 攬轡(pèi,音佩)——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 ① 厥(jué,音決)——其,他的。 ② 批鱗——觸犯逆鱗。用以比喻臣下敢於宣言功諫觸犯君主
第三十九傳 盧進士陳侑享①表 傅巡撫上改諡疏 府尹公於冕辭別姚院而回,乃令人刻父功績並自陳奏疏及行狀、諸公碑 誌銘等詩文,三朝諭祭敕文贈文錄成,尊朝廷賜名施功,遂名《旌功錄》, 以紀父不朽之功烈。府尹(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