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巧奪天工的工藝美術(1 / 1)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有商品的實用屬性,又有較高的藝術屬性,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許多傳世作品都美輪美奐,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一、刺繡——繁縟精美的人文精神

傳統刺繡裝飾極為豐富,題材十分廣泛。龍紋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圖案,在新石器時期,龍紋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逐漸演變成夔龍、龍紋。鳳紋同屬具有圖騰學淵源的紋飾,始於商,而盛行於周。鳳紋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鳥演變而來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鳳紋有別於鳥紋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揚飛舞的羽翼。

民間刺繡技藝的基礎寬廣而深厚,在強調男耕女織的社會製度下,婦女學習女紅或“閨閣繡”,都是養成婦德、培養生活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時,她們創造性運用鎖繡、釘繡、平繡、納繡、十字繡、打籽繡、編繡、剪貼繡、串珠繡、發繡等幾十種刺繡技法,在絲綢或棉布上書寫著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二、心思精巧的工藝品

雕鐫是通過對象牙、玉石、硬木、毛竹、角骨等硬質材料進行有選擇性的部分剔除,從而完成圖案或浮雕形象塑造,使圖案或形象浮凸的工藝為“雕”;下陷者為“刻”,一般雕、刻並用。所謂“鐫”,通常指在塑造形象時采用局部鏤空或多層施藝工藝,使形象立體化,並取得層次豐富、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

金作有鑄造、捶揲、花絲、鑲嵌和鏨刻等主要工藝。花絲和鑲嵌是其中的核心技藝,又名“細金工藝”。傳統花絲鑲嵌產品多為皇家貴族專用的頭飾和陳設品,製作這些用品的工序複雜繁難,包括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技藝。傳統花絲鑲嵌多為官作,早在春秋時已有雛形,明清兩代金作技藝爐火純青。

漆的使用有近萬年時間。戰國漆器在一度曾取代了青銅器。以黑漆和朱紅為主色調,神秘富麗。明清兩代,漆器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各種成熟的漆工藝,如髹塗、描繪、填嵌、堆飾、刻劃、金銀平脫、雕漆等,施展於建築家具和器皿上。如今古老的髹漆工藝還被用於漆畫藝術創作,獨具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