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之謎
百慕大三角之謎自出現以來就眾說紛紜,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們每次驚險回歸後就報道了他們有關電磁的古怪經曆:他們乘坐的船或者飛機會被一種奇怪的蒸汽所吞沒,而後所有的儀器都失靈、紊亂了,莫名其妙的霧會在整個海麵上升起,而當時的自然天氣都不可能產生霧,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解釋這些電磁失常情況。
這種反常現象被後人百般猜測,把原因歸結為“海怪”、UFO、心靈感應、時空彎曲等等,也有人認為,百慕大之謎並不存在,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無聊的術士們在宣揚他們超自然的思想。可人們似乎沒有對一個事實太在意:這些事故的經曆者都是富有經驗的領航員、船長,甚至是海岸巡邏隊的隊員。
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形成了科學界長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謎團,展示大自然中不為人類所知的神秘一麵。
雖然百慕大之謎至今沒有徹底解決,但現在已經出現了最為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是由加拿大物理愛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進行的多次電磁方麵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生了一些離奇現象,這些離奇現象與百慕大三角報道中出現的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謎與電磁有關。
在哈奇森的實驗中,當他把電磁能量調得更大,產生更多的共振,金屬鍵外層的電子軌道就會被共振所破壞,導致金屬原子不停地振蕩,結果,原子之間的固有框架開始動搖,整個金屬也就形成了一種柔軟的、顫巍巍的“金屬果凍”,這情形看起來就像金屬在正常的室溫下自動熔化了。
當電磁場被撤走後,金屬塊開始從瞬間“噩夢”般的躁動中冷靜下來,“風平浪靜”了,金屬鍵開始在鄰近的原子之間再度形成,原子之間重新兩兩“握手”,形成穩固的扭曲的形狀。這正是我們看到的哈奇森效應。
實際上,哈奇森發展了一種新形式的電化學,就是通過改變電子軌道的共振頻率,來改變物質的化學性質。通過蓋革農的闡釋,我們就可以把難以想象的神奇而複雜的實現哈奇森效應的手段變為簡單的解釋——合乎經典物理學的解釋。運用這些共振頻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儀器,學到以下有趣的技藝:你可以把物體裏的化學鍵變得更強些,增大整個材料的強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讓化學鍵變得弱一些,可能就讓一塊鐵在室溫下變成一堆粉末。
還有別的呢:通過適當調節頻率,你可以讓一種物質表現得如同另外一種物質,或者可能表現出我們至今從未見過的性質:模仿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塊鋼鐵模仿了一片羽毛,那麼它飛起來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當你看著一個麵包圈時,首先看到的是麵包外圈,還是中間的空洞?這是個心理題,但也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理解哈奇森效應。按照我們現有的物理學知識,哈奇森效應不可思議,這可能因為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麵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空虛”部分——空間,以及充斥其中的電磁能。哈奇森當然不是第一個知道電磁的人,但是他的實驗讓人們把種種奇異事件的解釋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設備的唯一產物——電磁的變換上麵來。
道理很簡單:無處不在的空間實際上處處充斥著電磁能量,我們從前關注的“麵包圈”本身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隻是電磁能量的一種爆發形式而已。如果我們把100萬伏特的高壓打在自己身上,我們肯定會死,可是改變電流的頻率,到了某個特定的數值,我們就可以讓百萬伏特的高壓穿過我們的身體而不受到傷害,這個試驗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嚐試過。
這是不是把你嚇壞了?但的確,要實現這一點並不難,要做的就隻是改變頻率。比如說,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與牆壁全部原子的頻率相同,人就能隨意穿牆而過;如果人體全部原子的頻率做到整齊劃一,人就會突然消失。費城實驗中的這艘驅逐艦也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消失的。
“百慕大三角”現象的完美再現
憑直覺,人們總以為這些事隻可能在實驗室製造的極端條件中發生,事實並非如此,正如美國電磁學專家帕登所說:“哈奇森啟動設備、進行實驗的初衷是平淡無奇的,隻不過是利用舊電線和線圈進行一些例行的操作。但正是用這種簡陋的設備,他找到自然界中很多潛力存在的最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