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天主教高級教士封建貴族資產階級、農民、無產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製定憲法,限製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製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複辟了波旁王朝。恢複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揭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明遺產。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曆了五年的曆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專製製度。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製製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侖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侖法典》)在世界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鴉片戰爭是一次侵略行動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殖民主義強行向中國傾銷走私鴉片引起的,所以曆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鬥爭的曆程。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已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
中、英雙方的態度: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決定武裝侵華,采取了一係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注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麵的長處,有的放矢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眾的力量,認為“民心可用”。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決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中國被迫同英、美、法等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的性質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曆史。
發生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日俄戰爭
英國曆來把俄國看作同它爭奪中國的對手。它企圖假手日本阻止俄國南下同它爭奪我國長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結,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俄國。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我國東北,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為了打破俄國對我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國一邊。英美兩國對於日本給予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為日本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