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史記篇——必知的40個曆史足跡(8)(1 / 2)

力學上的成就:牛頓提出了“力”、“質量”和“動量”的明確定義,並把它們與伽利略所提出的“加速度”聯係起來。他在1687年出版的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了機械運動的基本定律,即“牛頓三定律”:第一定律:每個物體繼續保持其靜止或沿一直線作等速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力加於其上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第二定律:運動的改變和所加的動力成正比,並且發生在所加的力的那個直線方向上。第三定律:每一個作用總是有一個相等的反作用和它相對抗,或者說,兩物體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永遠相等,並且各自指向其對方。

牛頓之所以在科學上能夠作出許多重大的成就,不是偶然的。首先,是由於牛頓勤於實踐,善於思考問題。第二,牛頓重視和精心研究前人和同時代人的科學研究成果。牛頓專心研究新興的資產階級科學有伽利略、刻b勒、笛卡爾、惠更斯、波義耳、虎克等人的科學著作。牛頓實際上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發明創造的。在談到牛頓創立經典力學體係時,恩格斯寫道:“這特別是歸功於刻b勒和伽利略,牛頓就是從他們二人那裏得出自己的結論的。”牛頓在談到自己在科學上成功的原因時說:“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第三,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產物。

歐洲特別是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擴大對外貿易,開辟新的海外市場,大肆掠奪殖民地,爭奪海上霸權,迫切需要解決大量的自然科學問題,因此極力鼓勵和促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與航海、戰爭和工業生產直接有關的科學技術的研究。為了同封建階級進行階級鬥爭,新興資產階級也支持和鼓勵科學家們衝破神學和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束縛,探索和創立符合他們的階級利益和願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一大批像伽利略、笛卡爾等等的資產階級科學家就在這種形勢下湧現出來。牛頓的經典力學體係,以及其它的重大科學成就,就是當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產物。

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對牛頓的忠實服務十分滿意,因而給予他各種榮譽和獎勵。牛頓先後當了國會議員(16881705年)、造幣廠廠長(1699年)、倫敦皇家學會會長(1703年)、爵士(1705年)。1727年牛頓病逝於倫敦郊區,葬於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英國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牛頓在自然科學方麵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他也難免具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牛頓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者,也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例如天體運動的本質、天體橫向速度的來源等,不了解或無法解釋,於是把上帝請進了他的科學體係。他說:“沒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還有什麼力量竟能促成這種橫向運動”,“沒有神的力量就決不能使它們作現在這樣的繞太陽而轉的圓周運動。”他甚至宣揚上帝“是非常精通力學和幾何學的”。到了晚年,牛頓還寫了一百五十萬字的有關宗教、神學的著作。牛頓從一個傑出的自然科學家最後竟沉迷於宗教,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妥協的一個縮影,是1688年所謂“光榮革命”在牛頓身上的反映。哥白尼向神學寫了挑戰書,從而開始了自然科學上的革命時期。而牛頓的這種倒退無疑是對哥白尼以來自然科學上的革命的一個反動。牛頓關於神的第一次推動的假設,標誌著這個時期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