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哲理(1 / 2)

遠水不救近火。

——《韓非子·說林上》

意譯:指來自遙遠的援助不能解救目前的急難。

見一落葉而知歲將暮。

——《淮南子·說山訓》

意譯:看見一片落葉,就知道這一年即將結束了。比喻從事物的某些跡象,可以推知發展的趨向和結果,個別反映著一般。

過載者沉其舟,欲勝者殺其身。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

意譯:船若裝載過重就會下沉,人若欲望過多就會遭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意譯:比喻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

出自幽穀,遷於喬木。

——《詩經·伐木》

意譯:鳥兒從深山裏飛了出來,落在一片高大的樹木上。多用以比喻人往高處走,這是客觀規律。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意譯:春天的江水開始暖和,是江中的鴨子最先知道的。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戰國策·魏策一》

意譯:羽毛積聚起來能把船壓沉,輕飄的東西積聚起來可以把車軸壓斷。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後漢書·陳忠列傳》

意譯:小小的蟻穴可以導致堤壩被水衝毀,細細的針眼能夠讓氣全部泄出。比喻小隱患會造成大災禍。

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

——《史記·韓長孺列傳》

意譯:強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末端,其力量不能穿透絲絹;狂風的末端,其力量不能吹起一根鴻毛。形容即使再強大的力量到了最後也會力竭而衰,由強變弱。

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

——《三國誌·魏書·武文世王公傳》

意譯:泉水的源頭沒有了水,那麼河流裏的水就會涸幹;樹根腐爛了,那麼葉子就會幹枯。

有理言自壯,負屈聲必高。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意譯:有理的話自然響亮,受了委屈說話的聲音必然是高的。說明了人的心理狀態對人的言行的影響。

曲木惡(wù)直繩,奸邪惡(wù)正法。

——[漢]桓寬《申韓》

意譯:指邪惡總是嫉恨和反對正直的。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左傳·僖公十四年》

意譯:原指秦晉兩國建交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送糧給秦,也沒有什麼用了。後來指基礎沒有了,依附在這個基礎上的東西也就無法存在了。

太剛則折,何如柔而勿剛。

——[宋]李至《續座右銘》

意譯:太剛強就容易折斷,怎麼如柔和而不剛強呢?說明過於剛強反倒不如柔和。

唇亡齒寒,體傷心痛。

——[漢]王符《潛夫論·救邊》

意譯: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身體受到傷害,心裏就會感到痛苦。比喻兩種事物互相關聯,並有著密不可分的利害關係,一方受損,另一方也會受到傷害。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

意譯: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至被蟲蛀壞。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清]史襄哉《中華諺海》

意譯:白天思念過甚,夜間必會夢到。

金玉剛而可柔,堅冰密而可離。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意譯:金屬和玉石雖然堅硬,但可以被熔化變軟,堅固的冰質地緊密,卻可以化開分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意譯:比喻事情發展變化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由來已久。

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

——[漢]史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意譯:兩隻猛虎搏鬥,其結果必然是不能並存。

月到十五光明少。

——[清]史襄哉《中華諺海》

意譯:月到十五減少光明。比喻物極必反。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遊《遊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