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看透”是一種能力,“不看破”是一種智慧。正如鄭板橋的四字箴言中說的“難得糊塗”,真正地詮釋了“不看破”的禪機。宋代大文豪蘇軾也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也正是古人對聰明做人、圓通處世的經驗總結。
看清生活的本質,我們就能夠更恰當、更坦然地麵對寵辱得失;看清楚人情世故,萬千世態,我們就能夠很好地擺正自己的心態從而去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
社會的現狀永遠不可能盡善盡美,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永遠不可能清澈透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就必須不斷麵對諸多不如意的事情,這都是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但是另一方麵,不管社會存在多少遺憾與不足,它照樣不停地向前發展,人們照樣工作、生活、交流。這才是人生的本質,是人們生活的主流。
所謂看清看透別看破的處世之道,就是智慧做人、糊塗處事般的大智若愚。真正的聰明人注重的是心態、眼光和層次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而糊塗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和積極平和的心態。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是這個道理。如果說看清看透能夠讓我們活得更理性、更透徹,那麼,不看破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快樂、更平和!倘若一個人將這個世界的爾虞我詐、艱難險阻都看清楚看透徹了,仍能對生活和未來充滿熱情與期待,充滿積極的進取之心,那他就可以說是修煉到了不看破的境界了。
因此,為人處世,應沉著對待,多思量幾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應能屈能伸,不計一時得失;人生錯綜複雜,瞬息萬變,何不用“看清看透不看破”的心境笑看人生的沉浮呢?
固然,做人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如果我們拿著放大鏡、顯微鏡去審視世態,恐怕就沒法生活下去了。明代學士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隻有既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有些人總愛自作聰明、玩弄心機,常常上演一幕幕作繭自縛、引火燒身、自掘墳墓的悲劇。真正的聰明人,看清了過程,看透了結果;表麵上佯裝不知,心中有數又不說破,所以說,真精明不如假糊塗,這才是對“看清看透不看破”的最佳詮釋。因此,我們都不妨睜一隻眼看世界,閉一隻眼做智人。智慧與聰明就相差一步之遙,看清世態而不看破,才是智者所為。
在生活中,對待一些事情太過於較真,無異於庸人自擾。常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隻有看清看透卻不看破地做人,才是解放心靈的哲學之道;在生活中,投機取巧得不償失;鋒芒太露容易招人嫉恨。唯有舍小利時便舍得,該不爭時便不爭,才能做人有人緣,做事有機緣,“糊裏糊塗”地笑到最後。
本書正是基於看清看透不看破做人的禪機,闡述了關於凡事看透不看破的人生潛規則,幫助讀者掌握做人的準則和處世的藝術,把“聰明處世”與“糊塗做人”有機統一起來,為自己創造一個左右逢源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