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平非常善於積累人脈,為了隨時認識更多的朋友,隨身都帶著自己的名片。他說:“哪天要是出去沒有帶名片,我會渾身不自在,就像自己沒有帶錢出去一樣。”
大學畢業後,史一平被朋友推薦去了一家珠寶公司任總經理,負責在上海籌建業務。在工作期間,他認識了第一批上海朋友,其中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香港人。在這些香港朋友的介紹下,他加入了上海香港商會。又經推薦當上了香港商會的副會長。利用這個平台,他認識了更多的在上海工作的香港成功人士。
後來,史一平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投資房地產。由於當時上海的房地產已經開始火熱起來,有時候即使排隊都買不到房子。而在朋友的幫助下,史一平通過一些朋友,可以很容易買到房子,而且還是打折的。幾年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史一平又陸續把手上房產變現,收益頗豐。
據史一平介紹,他目前的資產已經超過八位數,朋友則有兩三千個。他說,自己的事業得到朋友的幫助,才會這麼順利。“包括開公司、介紹推薦客戶和業務等等,各種朋友都會照顧我,有什麼生意會馬上想到我。”
有朋友幫助是事業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隻有人際關係豐富的人才能取得豐富的財富資源。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這個世界上到處是有才華的窮人,那麼為什麼那些學曆很高的人不能取得成功呢?因為他們總是信奉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取得成功,而不肯或者不屑同別人合作。
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前麵我們已經講過,一個人的成功85%來自於人脈關係,隻有15%靠的是專業知識。一個能成大事的人,關鍵不在於他自身的能力有多強,而在於他借助別人智慧的能力有多強。
埃德沃·波克被稱為美國雜誌界的一個奇才。但誰能想象,他當初經曆的困苦和磨難。他6歲時隨著家人移民至美國,在美國的貧民窟長大,一生中僅上過6年學。13歲時,他輟學到一家電信公司工作。然而,並沒有就此放棄學習,他堅持自修,最重要的是他很早就懂得經營人際關係。他省下了工錢、午餐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大成》。
接著,他做出了一個讓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直接寫信給書中的人物,詢問書中沒有記載的童年及往事,例如,他寫信給格蘭特將軍,問他有關南北戰爭的事。他又問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哥菲德將軍,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過?當時的那些名人也都樂意接見這位可愛的充滿好奇心的波蘭小難民。
那時候的小波克年僅14歲,周薪隻有六元二角五分,他就是用這種方法結識了美國當時最有名望的大人物:詩人、哲學家、著名作家、大商賈、軍政要員等。小波克決定利用這些非同尋常的關係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此後,小波克開始努力學習寫作技巧,然後向上流社會毛遂自薦,替他們寫傳記。然後,就收到了像雪片一樣的訂單,他需要雇用六名助手幫他寫簡曆,這時的波克還不到20歲。
不久,這個傳奇性的年輕人,被《家庭婦女雜誌》邀請做編輯。波克答應了,並且一做就是30年,將這份雜誌變成了全美最暢銷的著名婦女刊物。
這就是人脈資源的力量。如今社會堂吉訶德式的單打獨鬥已經吃不開了,“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要成功就必須有幫手有資源,而人脈資源將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些人之所以能左右逢源、財運亨通,都是因為他們非常注重對人際資源的投資,而一些人之所以一輩子都跳不出窮困的怪圈,就是他們缺少必要的人脈。
塑造良好形象,在印象上勝人一籌
怎樣才能給人留下一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在印象上就先勝人一籌,一直是大家苦苦探尋的問題,因為良好的第一印象,將成為影響人際交往的前提因素。所以,我們在與陌生人見麵之前,都做些準備工作,見麵時小心謹慎,這都是十分必要的。
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人際關係的建立,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根據印象所形成的論斷。對此,心理學家魯欽斯研究認為,先出現的信息對總印象的形成具有較大的決定力。
雖 然張敏虹剛剛上班沒多久,但是在同事中卻頗具人緣,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她比別人優秀多少,而多半應該歸功於她第一天上班的表現。
張敏虹去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由於公司剛剛成立,午餐經費的問題還沒有具體落實下來,大家就決定先以AA製來分攤。到了買單的時候,張敏虹從包裏掏出錢,把大家的飯費一起付了。她的這個舉動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那以後,大家都把她定為成了一個大方、不斤斤計較的女子了,而且這個印象一直在同事心目中保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