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誌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意思是,至於賢良和不肖、聰明和愚蠢、勇敢和怯懦仁義道德水準都是有區別的。對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對策:或開放或封閉;或提升或辭退,或輕視或敬重,都要順乎自然地加以駕馭。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誌向和意願。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後再反複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爾後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
一則寓言,說一個人養了一隻狗和一頭驢子。有一天,主人外出吃飯,帶回了一些食物。一進家門,他就把這些食物扔給狗吃,狗愉快地搖著尾巴迎上去,主人高興地抱起了狗。驢子非常羨慕狗,心想:“為了讓主人高興,我是否也可以這樣呢?這對我來說很容易辦到。”想著想著,驢子也跑了過來。它搖著尾巴,抬起一隻醜陋的前蹄,歡蹦亂跳。主人大喊道: “哎呀,這驢子一定是瘋了,快拿棍子來!”結果,驢子被打了一頓,還被拴在了馬槽邊。
顯然,驢子的錯誤在於它忽略了自己與狗的區別。在現實生活中,同一件事不一定適應不同的人。因此,不同的人應該采取不同的對策。聰明人善於根據別人不同的特性,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而待之。《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問孔子,“聽到一件事,是否可以立即去做?”而孔子給兩人的答案截然不同。對於子路,孔子回答:有父親和兄長在,為何不先問問他們再去做呢?而對於冉有,他的回答是:可以立即去做。孔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去做;而子路膽子大,有時很魯莽,所以要壓壓他。
在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下,他的那些傑出的弟子受到老師的影響,非常懂得審時度勢,為我所用之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困齊救魯的故事,便是其中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春秋末期,齊相田常說服齊簡公興兵伐魯。當時齊強魯弱,魯國形勢十分危急。孔子派子貢前往齊國斡旋。子貢見到田常,洞悉田常蓄謀篡位、欲借戰爭鏟除異己的心理,於是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不要讓齊國攻打弱小的魯國,而應轉而攻打強大的吳國,借此才能達到隱秘的目的。田常雖然認為有理,但因齊國已做好攻魯的部署,找不到借口轉而攻吳。子貢說自己可前往吳國,說服吳王夫差救魯伐齊,到時齊吳交戰就順理成章了。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見到野心勃勃的夫差,就說:“若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大增,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成就霸業了嗎?”夫差心動,但又擔心老對頭越國乘機進犯,一時間猶豫不決。子貢又馬不停蹄前往越國,說服越王隨吳伐齊,解除了夫差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到時必須有所依靠。於是他又悄悄來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勸他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後來,吳王夫差果然率十萬精兵攻打齊國,越、魯兩國也派兵助戰。齊國大敗,隻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立即移師攻晉,卻被早有防範的晉國擊退。
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抓住主要人物的不同心理,區別對待,巧妙周旋,既擊敗了齊國,又滅了吳國的威風,使魯國從危難中解脫出來,顯示了高超的縱橫之術。
正如鬼穀子所說,世上之人有賢、不肖,智、愚;勇、怯等區別。而人們往往願意展示自己的賢、智、勇,沒有人願意暴露自己的不肖、愚、怯。因此,我們需要練就一雙辨人識人的慧眼,隔著肚皮去讀懂人心。在倡導“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裏,這可以說是任何人成就大事業的必備條件。
4.捭則考慮周全,闔則嚴守秘密
《鬼穀子》上說:“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誌。”大意是說知人之後,或者開放,使之顯現;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是因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分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並區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現實生活中,既有口若懸河的人,也有沉默寡言的人。在一般人的觀念裏,喜歡說話總比不喜歡說話要好,至少情商顯得要高一些,在社會上更吃得開一些,這多少有點道理。但是,喜歡說話並不等於會說話。在鬼穀子看來,真正會說話的人,都是需要說的時候才說,而且一說就能說到點子上,能發揮大的效用。而到了該沉默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沉默。
《墨子》裏有這樣一則故事。子禽問道:“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說:“蛤蟆、青蛙、蒼蠅一天叫到晚,口幹舌累,但是沒有人去注意它們。現在我們再來看公雞,它每到黎明時就打鳴,天下人都被它驚動了。所以說,多說話有什麼用呢?隻有在正合時機的時候說話才有用。”話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是關鍵。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說出一番適當的話,小則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大則可以改變曆史的進程。在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漢朝初建的時候,戰火方息,民生凋敝。丞相蕭何向高祖建議,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高祖一聽蕭何居然盯上了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肯定接受了老百姓的賄賂,才公然替他們說話,於是下令將蕭何逮捕下獄,由廷尉審查治罪。這時,旁邊一位侍衛官上前勸告高祖說:“陛下是否記得楚漢相爭及親征陳稀、黥布的時候?那幾年,丞相一人駐守關中,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若丞相真有利己之心,那關中之地恐怕非陛下所有。昔日丞相不為自己謀大利,今天又怎麼會去貪占百姓的一點小利呢?”這簡簡單單的一席話,令高祖翻然醒悟,不由心生愧疚,立即下令赦免了蕭何。
我們知道,漢朝廷尉慣用大刑,一旦蕭何真落到廷尉手裏,弄不好會屈打成招。在關係蕭何命運的緊急關口,多虧那位侍衛官仗義執言,一語中的,打動了高祖的心,方才消除了蕭何的牢獄之災。憑著一副古道熱腸,該直言時直言,這是俠士所為。但是,直言也應斟酌語句,說出話來擲地有聲,方能達到助人解厄的目的。若直言變成了激憤之言,則可能言而無功,甚至殃及自身。
與直言相比,沉默似乎簡單多了,但其實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說話不當產生矛盾的事,可能我們每個人都親身經曆過。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把“沉默是金”作為自己立身行事的一條原則。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口兵誡》說:“我誡於口,唯心之門。毋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毋以多言。”可見人們對言多語失是何等的慎誡。時至今日,我們雖然不再崇尚“沉默是金”的信條,但在某些場合,還是少說為宜。
曆史上,麵對高高在上的君主,很多名臣都曾麵臨說與不說的抉擇。尤其在涉及道義問題的時候,這種抉擇將變得非常艱難。一言不慎而殺身成仁者,哪個朝代都有。盡管贏得青史美名,但畢竟是悲劇一場。“伴君如伴虎”一句,道盡了臣子們的這種尷尬與無奈。在說與不說的問題上,確實集中反映了一個人的智慧與謀略。
漢高祖劉邦生前為了防止將來呂後專權誤國,曾與呂後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氏子弟不得封王。高祖死後,呂後果然獨擅大權。她想立呂姓子弟為王,就問王陵是否可以,王陵直言不諱地說:“當年高祖盟誓,非劉姓不得為王,因此萬萬不可。”呂後大怒,轉而問陳平,陳平卻說:“如今是太後執掌朝政,凡事可以自主。”
呂後於是貶謫王陵,封了很多呂氏家族的子弟為王。事後,王陵責備陳平:“當年高祖盟誓的時候,你也在盟誓者之列,如今為何違背誓言?你是要靠諂媚而謀高位嗎?”陳平笑著說:“不是這樣,當庭觸犯太後之威,我不如你,可將來輔漢安劉,你就不如我了。”果然,呂後死後,諸呂妄圖作亂,正是陳平、周勃等人挺身而出,剪除諸呂,擁立漢文帝即位,才保全了劉家天下。
在麵對呂後不懷好意的谘詢時,陳平與王陵的態度迥乎不同。王陵仗義執言,傲骨錚錚,雖讓呂後無話可說,但也使自己遭到貶謫,無法繼續控製事態的發展。陳平則以妥協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實力,並且為將來剪除諸呂積極運籌,最終實現了輔漢安劉的諾言。兩相比較,王陵之略方,陳平之略圓。從道義的角度來說,王陵更令人尊敬;而從謀略的角度來說,陳平的做法更可取一些。
在敵我雙方的局勢尚未完全明朗,或者說敵方的力量遠大於自己的時候,采取附和或者沉默的方式來應對,同時積極謀劃以圖大事,這才符合鬼穀子捭闔之道的精神。
5.高調和低調
《鬼穀子》中說:“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它的大意是,如果要捭開對方的門戶,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關閉自己的門戶,最重要的是處事縝密。要達到周密,最重要的是做得微妙,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實力的程度和數量。聖人會因此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實力的程度和數量,聖人會為此而自我封閉。
鬼穀子強調應用捭闔之術要確保周詳縝密,攻守兼備。若捭闔得不好,反而會讓自己門戶大開,一敗塗地。其中最關鍵之處,在於應“閉”時確保能自守門戶,韜光養晦,渡過難關,從而占據先機,一役而勝。在曆史進程中,凡能建功立業者,無不深諳此道。魏大將軍司馬懿、明成祖朱棣等人,都曾以周密的捭闔之策而反敗為勝,縱橫天下。
魏文帝以後,太尉司馬懿掌握兵權,勢力日漸膨脹。曹氏宗族對司馬懿戒備之心日重,矛盾日益暴露。大將軍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立過赫赫戰功,如今卻大權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現在勢力強大,一時恐怕鬥他不過。為了躲避曹氏宗族的鋒芒,司馬懿稱病在家,多年不朝。當曹爽派親信李勝去司馬懿家探察病情時,司馬懿裝出一副病重的樣子,頭發散亂,躺在床上。李勝說:“好久沒來拜望,不知您病得這麼嚴重。現在我被任命為荊州刺史,特來向您辭行。”司馬懿故意說:“並州是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務。”李勝說:“是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還是裝糊塗。這時,侍女來給他喂藥,他吞得很艱難,湯水從口中流出。李勝回去向曹爽做了彙報,打消了曹爽的疑問。不久,司馬懿乘曹爽放棄戒備、外出祭祖的機會發動政變,等到曹爽聞訊回城,大勢已去。司馬懿以篡逆的罪名誅殺曹爽一家,曹魏政權實際上已是有名無實。
司馬懿偽裝自己,博取敵人的信任甚至是同情,爾後突施冷箭,“畢其功於一役”,真可謂老謀深算,難怪當初諸葛亮將他視為平生勁敵。反觀曹爽,此人在人才濟濟的曹魏政權內官拜大將軍,絕非平庸無能之輩,但他缺少心機、麻痹大意,正如缺少了牙齒的猛虎,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兩人這一勝一負,一生一死,一榮一辱,並不僅僅取決於實力,而更是取決於心思的縝密程度。
司馬懿裝病麻痹政敵的伎倆,也曾被後世的明成祖朱棣效仿過。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炊即位,稱為建文帝。建文帝鑒於藩王勢力太大,威脅君權,因此決意削藩,燕王朱棣自然成為他的眼中釘。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個兒子,一向帶兵駐守在北平一帶,戰功赫赫,在朝廷上下都很有威望。為了麻痹建文帝,朱棣假裝得了精神病。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時候正是大熱天,燕王卻坐在火爐邊烤火,嘴裏還不停地叫冷。建文帝也就相信燕王真的病了,但是他的心腹大臣齊泰和黃子澄卻懷疑朱棣裝病,他們想秘密逮捕朱棣。朱棣得到這個消息,立刻借清除奸臣黃子澄、齊泰的名義,舉兵南下。這場內戰打了三年多,最後燕軍攻占了都城應天府。建文帝下令放火燒宮,最後和皇後一起跳到大火裏自殺了。朱棣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位。
可見,捭闔之術用於政治鬥爭,能使強弱形勢相互轉化。弱者通過自守門戶,能使強者不自覺地打開門戶,放鬆警惕,從而達到以弱勝強的效果。在國家間的外交中,捭闔之術更能產生巨大的威力。
西夏的開國君主元昊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統治著地少人稀的小國,周旋於遼、宋兩個大國之間,卻能安然生存,這都得益於元昊采取了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即根據宋遼實力的消長,不斷調整與兩國的親疏關係。元昊即位伊始,宋朝在與遼國的鬥爭中落於下風,被迫議和納貢。於是元昊采取了“聯遼抗宋”的方針,同遼國聯姻,同時也接受宋朝的封號,卻對宋使怠慢不恭。當時,宋夏邊境小規模衝突不斷。元昊依靠與遼國的聯盟,不時出兵騷擾,使宋朝難於應付。當西夏幾次大敗宋朝,自身實力也受損的時候,遼朝乘虛而入,在邊境上收留了黨項族叛民。元昊不甘示弱,也誘降了遼國邊境部族,導致遼夏關係的惡化。遼國打算舉兵問罪,元昊為避免兩線作戰,立即見風使舵,同宋朝簽訂了和約,在一些虛名的問題上做了讓步。同時,他派人人遼破壞,焚毀了遼軍糧草,延緩了遼國的出兵計劃。後來,元昊在賀蘭山一戰中大敗遼軍,卻高姿態地同遼議和,照常納貢。就這樣,元昊以外交為主,軍事為輔,多次在勝後議和,使宋、遼、夏三國長期處於鼎立之勢,充分證明了他縱橫捭闔的能力。
在現代商業領域,一個成熟而有謀略的企業,當它在麵臨同行的競爭時,往往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付,在加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又能削弱對方。這也是捭闔之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某市有一家大型眼鏡批零店,曾一度壟斷著當地的眼鏡銷售市場。很快,在其周圍冒出眾多個體眼鏡店,對批零店的生意造成很大影響。麵對“圍攻”,眼鏡店冷靜地分析了市場形勢,認為個體戶的優勢是本小靈活、進退自如,但他們一般缺乏過硬的技術,配鏡質量無保證,也無力造成經營上的聲勢。針對這些情況,該店製訂和實施了“揚長避短、強化服務”的戰略。他們縮減了低檔眼鏡的進貨,增加了中、高檔眼鏡的花色品種,以避開個體戶定價靈活的優勢。他們還在報紙上、電視上展開了宣傳攻勢,一是宣傳配鏡的基本知識,使顧客了解配鏡不適會給眼睛造成的損害;二是宣傳本企業的信譽及提供的優質服務。此外,他們還聘請了3位眼科專家全天候門診,為兒童提供免費的配鏡谘詢,保證兒童配上適宜的眼鏡。這一係列措施安排得細致、周密,一環緊扣著一環,讓其他個體眼鏡店無力招架,隻好一個個另謀出路。該眼鏡批零店不但擴大了知名度、提高了銷售量,還培養了一批未來的顧客——兒童,在這場突圍之戰中大獲全勝。
可見,古往今來的勝者,不僅要有開創大局的雄偉氣魄,也要有處理細節的縝密心思。在實力超群時高調宣揚,在不及他人時低調做事,一高一低,運用自如,才能成就大業。自詡“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注定能成為名垂後世的英雄,但不能成為最後的勝者,因為他不懂得“欲捭之貴周,欲闔之貴密”的道理。真正能成就大事業的人,一要膽大,二要心細,兩者委實缺一不可。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⑨史海鉤沉
陽為人謀陰為己
戰國後期,楚國謀劃出兵攻韓,韓國十分緊張,忙向已附屬於自己的東周征調兵丁、糧草、武器。但東周此時自顧不暇,哪有多餘的人力、物力支援韓國?再說。又怕這樣一來,激怒了鄰國楚國,楚國一怒之下會把自己滅掉。故而,東周王接連好幾日憂心忡忡。蘇代見狀,忙問原因。聽東周王講了前因後果之後,他笑了笑說:“不必擔憂。我到韓國走一趟,不但可使他們不再向我們征兵征糧。還可讓他們白送我們一塊地盤。”東周王半信半疑地把蘇代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