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所說的“戲”,本意為縫隙,可引申為隱藏的矛盾、細微的漏洞,或者各種不易察覺而又深受其困擾的問題。鬼穀子認為,“物有自然,事有合離”,在事物“合離”運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有“戲”的存在。在“戲”的萌芽時期,能預測到它的發展,及時鏟除惡的種子,這就是“抵戲”。古代聖賢夫都深得抵戲之道,他們能準確抓住“抵戲”的時機實施謀略,以避免亂世所帶來的大災難。當天下太平時,他們就隱居以待時。可見,抵戲之道的核心就是能夠審時度勢、防微杜漸,並且抓住有利時機,使矛盾迎刃而解。
1.居安思危,待時而動
《鬼穀子》中說:“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其大意是,萬物都有規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對立的兩方麵。有時彼此距離很近,卻互相不了解;有時相互間距很遠,卻彼此熟悉。距離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距離遠卻能彼此熟悉,是因為經常往來,互相體察。
鬼穀子分析古代聖賢應付社會危機的辦法,概括來說,就是“居安思危”四字。在危機剛剛露出苗頭的時候。聖賢們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隻燕子,它在飛行途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播種的季節裏,燕子對小鳥說:“你們看,人類撒下的種子,用不了多久就會毀掉你們!你們得趕快把種子吃掉。”小鳥對燕子說:“燕子,你在說傻話吧!大田裏可吃的東西太多了,小小的種子值得一吃嗎?”轉眼間,大田裏長出了綠油油的苗,燕子著急地對小鳥說:“趁還沒有結出可惡的果實,趕緊把這些苗統統拔掉,不然的話,你們就會遭殃。”小鳥不耐煩地說:“你這個預言災禍的喪門星,別整天瞎嘮叨!”莊稼就要成熟了,燕子說:“可怕的日子就要來到。一旦人們收割完莊稼,秋閑下來的農民將拿你們開刀,到處都是捕鳥的夾子和羅網。你們最好待在家裏別亂跑,要麼跟著我飛到溫暖的南方吧。”小鳥把燕子的忠告全當了耳邊風,根本不理它。秋天到了,莊稼熟了。燕子飛到了南方,過著舒服的日子。而大田裏的小鳥們不是被關進了鳥籠,就是被吃掉了。
曾國藩被後人戲稱為治家八寶飯的“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以及勤儉孝友就是其齊家理論的核心。“書蔬魚豬”是一家生產力的表現;“勤儉孝友”是一家精神力的表現,二者相輔相成。曾國藩熟讀前人書籍,知道自古以來很多鍾鳴鼎食之家相繼敗落,都是因為子孫驕奢淫逸所致。因此他屢次訓誡後輩說說:“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他還要求主持家政的弟弟澄侯把金日碑、霍光這樣的正反事例“解示後輩”,意在要後輩戒奢戒驕。所以曾國藩在家訓中,時時強調一個“儉”字。曾國藩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樹,子孫也人才輩出,家中一團和氣,尊老扶幼,子孝妻賢,世世代代廣為流傳。
一些目光遠大的傑出人士,往往都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們懂得節製自己兒女的物欲。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是美國最知名的五大企業家之一。為了防止今後不測,約瑟夫給每個孩子存了一千萬美元的委托金,但他決不讓富裕腐蝕他們。為使孩子們懂得如何節儉,他每月給他們很少的零花錢。肯尼迪成為總統後,報紙曾公布他十歲時向父親遞交的一份正式請求,請求父親將他的零花錢由每星期四毛提高到六毛,但父親未予準許。另一方麵,約瑟夫又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美好品性。他經常邀請知名人士來家裏聚宴,鼓勵孩子們上餐桌參加他們的談話。他讓男孩子們全部進入非教會學校讀書,擴大視野。他的四個兒子後來全進了哈佛大學,並個個有所作為。
《周易》中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我們一旦覺察到隱患可能萌生,就要用“器”將它斬殺於搖籃之中,做到防微杜漸。這,便是鬼穀子“抵戲之術”的精髓。
2.周密製訂應急方案
對待做事過程中的各種危機和不利局麵,鬼穀子主張要預之在先,準備在先,這就是所謂“抵戲之隙”。有了“抵”的意識,就能時時掌握主動權。
我們從小就聽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八仙趕赴王母娘娘的蟠桃會途中,遇到了浩瀚的大海。這時,八仙的目標隻有一個,就是要到達大海的彼岸。為此,
每位仙人都施展自己的絕技,借助不同的器物渡過大海,讓人眼花繚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說明了做事方法的多樣性。但俗話說得好:“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底,方法和手段都是為目標服務的。隻有目標正確,方法和手段才有價值,否則它們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如何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彎路呢?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對目標和方法加以考察和分析,既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能拘泥於前人的經驗。我們要學會創造,用真正屬於自己的方法去實現目標。當然,有時針對同一目標的正確方法有很多種,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但我們要善於找到一個最佳的方法,隻有這樣才能更省時省力地實現目標。
以軍事上的戰略戰術為例。“兵聖”孫武強調,善於指揮戰爭的人,降服敵人不是通過戰場廝殺的方式,奪取敵人的城池不用強攻的手段,毀滅敵人的國家也不需要曠日持久的征戰討伐。他們務求用完整全麵的勝利而爭雄於天下。這樣,自己的軍隊不至於疲頓折損,而勝利已經圓滿完整地獲得了。
春秋時代,秦穆公任命孟明視為大將,準備突襲弱小的鄭國。當時,秦國在鄭國安插了幾名奸細,準備來個裏應外合,一舉滅掉鄭國。鄭國有個販牛的商人名叫弦高,那天他正趕著牛去洛陽做生意,途中碰上了秦軍。弦高看出了秦軍的意圖,就一麵派人回鄭國報信,一麵趕著12頭肥牛來到秦軍駐地,自稱是鄭國使臣,奉國君的命令犒勞秦軍來了。秦軍主將孟明視大吃一驚,心想:原來鄭國已有了準備,我們的偷襲很難成功了。於是,他收下了弦高送來的肥牛。不久,秦軍順路滅掉了滑國就退兵了。這時,鄭國國君也收到弦高的信,立刻下令驅逐了秦國奸細。弦高用犒軍的方式逼退了前來偷襲的秦軍,使鄭國未費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其過人的智慧和膽識曆來受到兵家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