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所謂“飛箝”,其意猶如“捭闔”,不過這裏側重於籠絡人才之意。“飛”者,指使人敞開心扉自由言論的方法; “箝”者,本意指夾住,引申為“控製”,指使人不能自由活動的方法。飛箝之術,即先用動聽誘人的話套住對方,從其言談中察知真實意圖,最後使對方為我所用或製服對方。古往今來,任何人要成就大韭,都必須有人才輔佐。選用人才的關鍵,就在於能準確權衡入的智能、才幹和氣質,並堅持正確的用人方法。

1.招募近處的人才,吸引遠處的人才

《鬼穀子》中說:“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大意是,凡是揣度人的智謀和測量人的才幹,就是為了吸引遠處的人才和招來近處的人才。造成一種聲勢,進一步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別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區別各種對的和不對的議論,了解對內、外的各種進言,掌握有餘和不足的程度,決定事關安危的計謀,確定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的問題,然後權衡這些關係。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進行研究,進行探索,使之為我所用。

為統帥者,必須得到人才的輔佐,才可能成就大業。要得人才,首先要識人才,這就需要有鑒人之術,正如鬼穀子所言,“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為統帥者若不能鑒人識人,便是身邊人才濟濟,也會視而不見。

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叫祁黃羊,很善於舉薦人才。有一天,晉王問他:“你覺得誰適合做南陽縣令?”他說:“解狐。”晉王奇怪地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麼?”他說:“我隻推薦合適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仇人。”解狐上任以後,非常稱職,百姓們都很滿意。後來,晉王又問他:“誰做京城的尉官合適呢?”他說:“祁午。”晉王又問:“祁午不是你的兒子麼?”他還是說:“我隻推薦合適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兒子。”祁午上任後,果然也很稱職。孔子知道這件事後,稱讚他說:“祁黃羊推薦人隻看才能,不論親仇,說出的話經得起事實的考驗,真是個誠實可信、大公無私的人啊!”

人們常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伯樂難找,其實伯樂也難當。如果祁黃羊不從社稷利益出發,他就很難做到唯才是舉了。因此,當好伯樂,必須先做品德高尚的人。人才問題是關係國家興衰之大事,墨子雲:“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財富。

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大都是善於用人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就深諳此道。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視選官用人。他求賢若渴,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勢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隨李建成反對他的政敵,有關中軍事貴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於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拔人物不私於黨”,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出現了一批對國家的治理有傑出貢獻的著名將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勳等。這些謀臣猛將為李唐王朝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的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麵的形成是密切相關的。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若要取得進步和發展,都要善於發掘和運用各種人才。作為領導者,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善於發現人才,網羅人才,禮待人才,並且大膽使用,因才授職,盡其所長。如果不善用才,即使人才多如過江之鯽,對國家和企業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2.探出對方愛好之所在,用“箝”的方法控製人才

鬼穀子認為,是否能夠讓各種各樣的人才為己所用,是評判一個領導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而“箝”——也就是以正確的方法控製人才,則是使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欲成大業,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收攬人才,並且能駕馭驅使之,那麼就有可能成就大業。若無人才相助,或有人才而不能用,最後必然成不了大事。漢高祖劉邦在未起事之前不過是一地方小吏。在後人看來甚至還有些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之嫌。最後能成為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非他有不世之才,是因為他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一群棟梁之材的輔佐。當然,有棟梁之材相助,還要知人善任並駕馭之,如此才能成就大業。韓信、陳平、黥布等人都曾是項羽的部下,歸附劉邦之後都被重用。

以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之才,為何甘願受劉邦驅使?劉邦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照韓信的說法是他“善將將”。從劉邦封韓信、彭越的舉動中,我們就能領略劉邦“善將將”的本領。

秦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於是領兵追擊楚軍,在陽夏南安營紮寨,派人與大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可是到了約定日期,韓信、彭越的軍隊並沒有開來。劉邦孤軍深入,被楚軍擊敗,隻好退卻下來,堅守壁壘。劉邦又急又怒,於是請來張良求教對策。張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現在楚軍眼看就要完了,可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封地。兩人功勳卓著,本應封王,現在您若允諾滅楚後給韓信、彭越封王,他們必定前來助戰。這樣,幾路大軍聯合,消滅楚軍就易如反掌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很快出兵,幾路大軍會師在垓下,韓信用十裏埋伏消滅了項羽的殘部,逼得項羽自殺。劉邦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邦善於審時度勢,從諫如流,這是明君必備的素質,也是人才甘願為其效力的原因。

人們講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於是就有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士為知己者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壯士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等說法,這無一不是“感情效應”的體現。君主善用恩情來維係與臣下的關係,這也是曆史上的常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