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摩”篇是“揣”篇的姊妹篇。摩,本意為揉擦,這裏指通過適當的言論刺激對方,以獲知其真實意圖。因此,摩可視為揣的一種具體運用。本篇列舉了不少摩的具體方法,如責以正義、誘以利益、施以威嚇,等等。我方通過“揣情”,明確了對方的意圖之後,幫可擇法而行之,稱為“摩意”。善於摩意者,必具有趣強的思維能力,他們能根據同氣相求的規律,將心比心,將事比事,從而準確察知對方的內心欲求。

1.達到目的卻不留禍患

《鬼穀子》中說:“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其中的意思是,所謂“摩意”,是“揣情”的具體辦法。“內符”是“揣”的對象。“揣情”需要掌握“揣”的規律,必須保密隱藏。輕輕旁敲側擊,探測別人的真實想法,如果與其內情符合,他就會有所反應。內心的感情要表現於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加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自己是在那個時候,隻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麼事情不可辦成的。

鬼穀子所說的“摩”,就是要通過言語刺激等方式,使對方的真情充分暴露出來。與此同時,要做好隱蔽的工作,盡量不暴露自己的內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主動權。正所謂“人在明處,我在暗處”,這是所有的謀略家所追求的境界。

公元前341年,魏國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率軍十萬攻韓,齊國派兵救韓。大將田忌采用軍師孫臏之計,直撲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回兵救大梁,孫臏向田忌建議,采用佯退示弱、誘敵來迫的方針。齊軍每天減少燒飯的灶數,造成齊軍不敵而逃亡大半的假象。龐涓誤認為真,便率部分兵馬追擊。結果在馬陵被孫臏的伏軍萬箭截殺,龐涓兵敗最後被殺。齊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俘虜了太子申。

孫臏用減灶的方式,故意向龐涓示弱,讓龐涓相信齊軍已逃亡大半而沾沾自喜,從而產生輕敵的心理。實際上,齊軍實力絲毫未損,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射殺龐涓。

在戰爭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注意隱藏自己的實力,故意讓對手認為我不具威脅而產生輕視心理,等到敵人大意而來,所有的弱點均暴露無遺時,我再加以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

在現代商業領域中,也可以借鑒古人的這些戰術,其有效性已經被很多實例所驗證。

人在明處,我在暗處,說起來簡單,其實很難,它需要有大智慧、大定力,以符合鬼穀子所說的“成其事而無患”的要求。

2.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

《鬼穀子》中說:“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大意是,古代善於運用“摩”術的人,就如同拿著釣鉤到水邊釣魚一樣。隻要把魚餌投下去,就一定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他主辦的事情日益成功,而人們仍不知他是如何成功的;他指揮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而人們仍不知戰爭的可怕。

戰國時,齊滑王是一個恃強好戰的君主。他仗著齊國兵力強大,四處征討。三十年的征戰,使齊國鈍兵拙銳,國力日衰,兵弱將寡,將士離心。這時,燕昭王采取了樂毅的建議,統率燕、秦、楚、韓、趙、魏的軍隊一起攻齊,一舉而拔城七十餘座。齊滑王本人死於逃亡途中。齊滑王連年征戰,導致國力衰弱,反勝為敗的史實,正是對戰爭的危害認識不清的惡果。

能真正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這一原則的基礎,就是自己的國家要強大,軍事、經濟實力足以壓倒對方,這樣才能在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通過外交途徑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三國時代,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時,曹操想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司馬懿和蔣濟力勸道:“劉備和孫權表麵上是親戚,其實疏遠。關羽得意,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則樊城的包圍自然可以解除。”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被東吳俘虜。

同樣的一件事情,有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有的方法能夠成功,有的方法卻注定會失敗。很多時候,即使多種方法都能夠獲得成功,其中也總有最便捷的一個。比如要想放倒一棵大樹,可以有多種方法。想通過自己的力氣把樹推倒的人是一個愚蠢的人,用斧頭一下一下把樹砍倒的人也能夠達到目的,但耗時費力。而使用電鋸的人最聰明,最快最省力地解決了問題。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恰當的方法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做事情之前,思考一個最恰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