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1 / 3)

“謀”篇是“權”篇的姊妹篇。“權”是“權衡”;“謀”是“計謀”。本篇集中討論了計謀在遊說中的實際意義及具體運用。簡單地說,謀術就是動用一切手段,調動任何可加以利用的資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鬼穀子認為,謀術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要立足實際,即所謂“謀生於事”,因此在設置計諜之前,必須詳細掌握事情的真相和規則,並處理好“奇”與“正”的關係;二是要行事隱蔽,即所謂“聖人之道,在德與匿”,智者用計無不追求隱麗不露,隻有愚人才會將所謀之事大肆張揚。

1.有備應戰,出奇製勝

《鬼穀子》中說:“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日上、日中、日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忖、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凡為人謀事都有一定規律,首先必須查明事情的原委,以探得實情。審慎考核實情,然後確立“三儀”,即上、中、下三種策略。此三者互相參驗,通過分析論證,就能定出奇謀。這樣產生的奇謀所向無阻,自古以來便是如此。所以,鄭國人人山采玉,必乘載帶有司南針的車,為的是不迷失方向。為人謀事,一定要考量其才幹、能力,揣測其實情,這是為人謀事不可或缺的指南。

楚漢爭霸之際,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軍。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時應該背靠山,陣前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現在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早都逃散了,怎麼能指望他們拚命呢?”

韓信精通兵法,但不囿於兵法,而是充分領會兵法之精華,將其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在商業上,麵對困難時同樣需要從容應戰,用自已最大的實力去取得成功。

日本西鐵城表在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過程中,就使出了聞所未聞的招數,收到奇效。西鐵城表質量優良,屬於世界名牌,但在剛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時卻遭到了冷眼,因為澳大利亞人對西鐵城表幾乎一無所知。西鐵城鍾表商為了讓澳大利亞人了解西鐵城表,提高西鐵城表的知名度,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們首先在大眾傳媒上廣泛宣傳:某日將有世界上最精美的手表從天而降,誰拾到就歸誰。好事者懷著僥幸心理在這天來到指定的廣場。預定的時間一到,果然有一架飛機出現在上空,不一會兒,一隻隻晶光閃亮的手表從天而降。廣場上的人興奮地拾起落在地上的西鐵城表,發現這些表居然完好無損。從此。西鐵城表在澳大利亞聲名大振,一個廣闊的市場就這樣被打開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按照慣常的思路去想問題、辦事情,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是這荊故的,所以我們並不感到有變化的必要。也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可是當遇到}困難時,我們用常規的做法解決不了,而另一些人卻用反常規的辦法巧妙而有效地解決了。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慌張,準備妥當,從容應戰,你將有好的收獲。

2.一味求同是一種錯誤

《鬼穀子》中說:“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其大意是,凡誌趣相投的人聯合謀事,事成後若雙方都能得利,感情定會親密;若僅一方得利,感情定會疏遠;凡有共同憎惡的人聯合謀事,若是同受其害,感情定會親密;若僅一方受害,感情定會疏遠。所以說,凡相互都能受益,感情定會親密;凡相互受到損害,感情定會疏遠。這是矛盾運行的必然規律。所以在為人謀事時,一定要考察彼此在各方麵的異同。比如,牆壁都是由於有裂隙才倒塌,樹木都是由於有節疤才毀斷。人與人之間若有分歧,就可能導致分裂。這就是事物一般規律!

一則寓言中說,青蛙愛上了老鼠,它想時時刻刻都和老鼠在一起。於是,它把老鼠的腳和自己的腳綁在了一起。剛開始,它們在地麵上行走正常,還能吃到穀子。可後來,當它們來到池塘邊時,青蛙一下就跳進了水裏,把老鼠也拖下了水。青蛙在水裏玩得高興,而可憐的老鼠不會遊泳,淹死了。最後,老鼠的屍體浮上水麵,它的腳仍然和青蛙綁在一起。一隻老鷹發現了老鼠,便衝向水麵,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被跟著提出水麵,成了老鷹的美食。不恰當的合作,就像這則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隻會給雙方帶來損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即為誌向不同,不能一起謀劃共事。真正默契的合作,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隻有表麵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相互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管寧和華歆是三國時代的兩位名士,他們年輕時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兩人一同在菜園裏鋤地,從土裏刨出一塊金子,管寧照舊揮動鋤頭,繼續勞動,跟鋤掉瓦石一樣。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裏,把玩了一會兒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此時有人乘著華麗的車輛從門前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而華歆卻擱下書本出去觀望。於是管寧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這就是“割席斷交”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