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泥坯房》(1 / 2)

大隋一天30個小時,地球一天24小時,這樣大隋比地球一天多8個小時,

這樣大隋晚上的時間,和早上天亮的時間,就和地球“完全不同”,

不過大隋和地球的“環境更好”,所以他的夏季“白天會更長”晚上會更短,,,,

這樣算來“大隋夏季”早上四點天亮,晚上十一點半天黑的話,

大隋白天的時長為“19”個小時,

以最遠的30公裏來算,趕著馬車,平均去一次一個多小時,回來的時候因為“拉了,木頭,石塊”得兩個小時,

在除卻中“吃飯”和中午人馬,休息的時間,一天能拉“6”回,就已經算是能“吃苦的了”,

拉回來的,木頭還有石塊都是“修建房子的”材料,

以前或者說“很長一段時間”都流行著蓋“泥坯房”,

蓋“泥坯房”,須得早早做好準備,頭一件便是脫坯,一般都是秋後時分,地裏已無農活,鄉親們都掛鋤歇著了,有想蓋房的,就要脫坯了,此時正是脫坯的好時節,人手充足、陽光充裕、秋風正勁,既便問師傅和請人,又易於晾曬,且不用擔雨淋。是時,請左鄰右舍,邀三五相好,或招呼幾個親戚,甚或家裏人多不須外援自己動手,帶著脫坯的家什便幹將起來。或是自家的場院、或是自家的田地,先取土堆起中間敞口的大土堆,裏麵再倒入水、放入麥秸,然後像和麵一樣用鍁將泥和好。這時,一人負責鋤泥,兩人負責拉馱包,一人負責坯模子,就構成了一條完整的作業鏈,若是人手多,自然就能分成若幹條作業鏈。脫坯是個力氣活,這邊鋤泥的左腿蹬右腿蹦,粗糙有力的大手緊握鍁把,一鋤一翻便將泥放入馱包,待到量好,拉馱包的倆人一人一手拽一邊,將馱包拉離地麵,邁著有力的雙腿“蹬蹬蹬”往坯模子奔去,到了地方,倆人配合默契,無須言語,不約而同地雙手一抖,便將馱包裏的泥準確無誤而又幹淨利落地倒入了坯模子裏,這時,負責坯模子的趕緊用手中的抹子將泥抹平,再將坯模子輕輕提起,離開剛脫的坯少許距離放好,等待下一包泥,如是往複,一塊、兩塊.....一行、兩行.....一天、兩天,經過人們齊心協力的勞作,一排排的土坯整齊地排列在大地上,,,

幾日過後,那些土坯裏的水分已蒸發殆盡、相對結實,能戳住個了,鄉親們便將坯一塊塊地立起來,繼續晾曬,待到土坯幹透變白,再將他們碼放整齊,等到來年開春蓋房時拉回去用,

脫坯隻是第一步,蓋房用的檁條、大梁、門窗,這些都要置辦。家中樹多的人家便早早地將成才的槐木、榆木、柳木伐了,放到一邊風幹待用,

然後這裏有一個“村裏的重點”,

請風水先生看好了良辰吉日,開始破土動工(在村裏看房子動工的是,風水先生,看墳地才是陰陽先生,村裏和尚,道士很難見的,最起碼我活了小三十歲沒有見過,和尚,道士來村上),

先鋪地線,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測量儀,鋪地線隻能憑兩個人的肉眼觀測,雖說不能做到百分百的精確,可也絕對橫平豎直,砌起來的堿腳、蓋出來的房子不會讓人看出任何毛病,真要出了毛病就瞎了,用鄉親們迷信的說法這樣的房子犯病。因此,人人都加著小心,慎之又慎,有毛病的房子少之又少,我從小到大還沒聽說過誰家的房子不正的。鋪好地線,開始砸地基,那時候砸地基多數都是晚上進行,此時蓋房的地方簡直成了村裏的活動中心,村裏的那些男勞力們陸陸續續趕過來了,一些好事兒的娘們,孩子也跑來看,高處掛著提燈或汽燈,將四周照得亮堂堂的,主家備著熱騰騰的茶水和散開的煙卷,儼然過年一般,

“咱開始啊!”一聲招呼,七八個壯勞力湊上前去。砸地基的夯有好幾種,有抬著的夯,這樣的夯最大最重,中間一塊圓圓的碌碡,兩邊摽著木杠,需要幾個人去抬;有拋起來的石夯,一塊一尺見方的碌碡石,上麵綁著木把,石頭上栓著繩子,需要一人握把往高處提、兩人拽繩往高處拋;還有一種是單人操作的小夯,下方一塊直徑二三十公分的方塊石,上麵嵌著木柱,木柱上麵是橫梁,兩手即可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