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就是農曆元旦,它是我國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曆史源遠流長,據記載,大約起源於遙遠的古代。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代,我國勞動人民根據氣候、天文、農事季節特點創造出一套曆法,稱夏曆。那時,人們就知道冬去春來開始的一天,稱這天為“元旦”或“元日”,謂之“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時至西周,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春節”概念,時間大概在農曆“立春”前後。到漢武帝時,我國創立了太陽曆,從那時起就正式把“春節”定在農曆正月初一,這個風俗傳統一直流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統一以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而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作為法定的節日。

我國北方一些農村,在春節期間,有扭秧歌、鬧社火、唱大戲等習俗。每個村子都要組織秧歌隊到鄰村去扭,往來互訪,以示賀年。初一,北方習慣吃水餃,南方作興吃湯圓,表示家人團圓。

盡管我國南北方春節風俗有所差異,但“年糕”和“拜年”習俗是共同的。據說吃年糕是象征著生產和生活“年年高,日日好”,這不正是反映出人民群眾迫切的心意和良好的願望嗎?從年初一開始,不論是城鄉村鎮,還是街頭巷尾,人們總是川流不息、喜氣洋洋,左鄰右舍、至愛親朋、上級下級、幹部群眾,登門拜年,互相祝願,恭賀幸福。大家在一年辛勤勞動工作之餘,利用假日,促膝趣談,遊藝戲樂,歡聚一堂,親密無間,團結一心,這確實是個有意義的中國傳統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