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曆閏年立冬日,是仫佬族的衣飯節。據說,在古代,仫佬族裏有個力大過人的羅義,率領鄉親們降服百獸,保護了莊稼。羅義的女兒羅英馴野牛耕田,這樣,仫佬人田地越開越多,莊稼也越種越多,人人有衣穿,個個有飯吃。人們為了紀念羅義和羅英父女倆的功德,每逢閏年十月立冬日,便村村寨寨聚會歌唱,把這一天定為“衣飯節”。
每逢這個節日,仫佬人除了殺豬、殺雞、宰鵝、包粽粑之外,還請來唱師,敲鑼打鼓,唱歌跳舞,非常熱鬧。歌舞的地點是在本房族的各戶人家輪流安排的。事先,大家選出最豐滿最長線的糯稻穀穗,用彩帶係起來,掛在演唱地點的牆壁上;堂屋中間,擺上一張大桌,桌上擺滿用芋頭和紅薯製成的大大小小的水牛、黃牛模型。人們在一個個芋頭或紅薯上,豎插四根香梗作為牛腿,一頭插上兩顆彎彎的豬獠牙作為牛角,另一頭安上幾條棕絲作為牛尾巴。用芋頭製作的算是水牛,用紅薯製作的算是黃牛。另外,桌麵上還擺有一盤五色糯米團。飯盤的周圍又一圈一圈地擺設有甜酒、芝麻、黃豆、花生、胡椒、沙薑、八角等12種食品,五光十色,表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裏唱師演唱時,一會兒拿起一根金竹鞭向那“牛群”揮舞,一會兒托著那盤五色糯米飯圍桌而跳,同房族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便坐在周圍觀看,有的敲鑼擊鼓,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引吭高歌,歡慶當年農業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衣飯節從頭一天清晨開始,直到第二天天亮結束。完後,將穀穗和耕牛模型分給各家各戶,男女老少高高興興地各自回家去,滿懷信心地開始新的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