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處處謀略步步驚心(4)(1 / 2)

李義府學富五車,極有才華,與當時的來濟並稱為“來李”。但可惜的是此人的道德口碑卻不怎樣,所以和來濟的距離越拉越大。當來濟已官至中書令時,李義府還在中書舍人的位置上摸爬滾打。一想到與來濟職位相差如此之大,就讓他感到鬱鬱不得誌。而且他還得罪了當時炙手可熱、權傾一時的權臣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便決定將他貶為壁州司馬,調往地方上去。在公文尚未下達之時,李義府提前知道了這個消息,頓時傻了眼。李義府思來想去,想到了他的好朋友王德儉,便馬不停蹄地去拜訪這位好朋友,讓他給出出主意。王德儉就推心置腹地對他說:“現在皇帝急切地想立武昭儀為後,而迫於宰相的壓力無法實現,如果你能夠出麵支持武昭儀,皇帝肯定龍顏大悅,你也就轉危為安,萬事大吉了。”

在王德儉的指引下,李義府深夜叩閣上書,懇請廢王立武,這讓李治和武則天大喜過望,他們終於找到了同盟戰友,而且李義府的這一舉動,也讓李治隱隱約約地看見,外廷並非像他之前想的那樣鐵板一塊,隻要他找準突破口,必定能瓦解這個陣營,獲得他想要的結果。

為了獲得更大的力量,李治立刻擢升李義府為中書侍郎,還賜他一斛珍珠。李治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全體官員發出一個信號:隻要你支持聖意,就能升官發財。利益的誘惑力是無窮的,很快,一大批官員集結在武則天的周圍,武則天漸漸感到,她的人生之旅再次閃現出了曙光。

支持武則天的勢力暗流湧動,反對她的大臣也開始逐步集結。隨著兩派官員的或升或降,原本看似鐵板一塊的外廷隊伍逐漸分化,每個人都在觀察,考慮自己的立場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

據《唐會要》記載,永徽六年九月的一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後單獨留下了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和李勣四位宰相,說是有要事商量,被留下來的宰相也心知肚明,知道皇帝找他們談的,必定是廢王立武的事。為了統一思想和口徑,他們商量開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李勣推脫說是帶病上朝,已經支持不住了,為避免等會兒失了朝儀,不如先走為妙。雖然一個已經走掉,但是並沒有減弱剩下這三個宰相的底氣,他們與皇帝見了麵,並與之進行了一場鬥智鬥勇的無硝煙戰爭。在褚遂良慷慨激昂、論點充分、無懈可擊t:措辭下,唐高宗霎時沒了對策,不得已敗下陣來,失望而歸。

武則天是一個在絕境中尚且不會放棄的人,更何況是曙光乍現的現在。在她強有力地推動下,促成了二次會談,在這次談話中,李勣依然推脫不來,事情的結果依然和前次如出一轍,在這群咄咄逼人的宰相麵前,李治再次輸得一塌糊塗。

更讓皇帝憤怒的是,褚遂良還演出了一場戲,他突然丟了朝笏,脫了官帽,撲通一聲跪下,梆梆地磕起頭來,弄得滿頭鮮血。如此威脅讓李治甚是惱怒,躲在簾外的武則天更沉不住氣了,她怒喝道:

“何不殺了此僚!”武則天的一聲怒喝,驚呆了朝堂上的四個人,也將這件本該在小範圍內解決的問題擴大成了朝廷上下人盡皆知的奇聞。

聞聽此事後,另外兩位宰相韓瑗、來濟感覺到事態的嚴重,他們也立即上表,堅決表示反對立武為後。看著來勢洶洶的宰相集團,唐高宗和武則天頓時沒了主意。事已至此,李治隻好重新再梳理一遍頭緒,看能否找到新的缺口。褚遂良自是不用說,為反武連性命都不要的人,自然和他不是同一戰線的;韓璦、來濟也不必說,宸妃風波和這一次,都旗幟鮮明地表態反對廢王立武;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在那次他和武則天駕輦到長孫府後的表現也足以說明一切;於誌寧雖然在兩次會談中,都沒有說過半句話,但兩次都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麵;此外還有宰相崔敦禮,但是此人年事已高,行將就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七個宰相中隻剩下了李勣,唐高宗回想起李勳還沒有表明自己的立場,在他的心裏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為了弄清楚李勣的真實想法,李治主動出擊了。一日退朝後他叫住李勣,試探他說:“我想立武昭儀為後,你看如何?”李勣是個胸中有丘壑之人,他避開正麵回答問題,隻是微微一笑說:

“這是皇帝的家事,有什麼必要去問外人呢?”李勣此話一出,正合了李治的口味,看來此次突破口就在李勣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