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通能讓我們少一些鬱悶,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鬧出笑話來。
《呂氏春秋》裏記載:楚國有一個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劍掉進了河裏。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水的船邊刻個記號,有人問:“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作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就這樣去找劍,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有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我們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有時候我們也會刻舟求劍。
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隻要我們學會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都能變壞事為好事。
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他便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好呢!”於是,他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他發大財而回。
第一個人不懂變通,一味鑽牛角尖,總以為牛不喝水,便不能強按頭。第二個人則不然,他會變通一下,給牛點鹽吃,不也就能讓它喝水了嘛!
關於皮鞋的由來,據說還有這樣一個典故:
早期沒有鞋子穿,人們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腳的痛苦。某一個國家,有一個太監把國王的所有房間全鋪上了牛皮,當國王踏在牛皮上時,感覺雙腳非常舒服。
於是,國王下令全國各地的馬路上,都必須鋪上牛皮,好讓國王走到哪裏,都會感覺舒服。有一個大臣建議:不需要如此大費周折,隻要用牛皮把國王的腳包起來,再拴上一條繩子就可以了。於是無論國王走到哪裏,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聰明的,他的變通,使舒服與節約兩全其美。假如,我們在工作學習之餘,能學會變通,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驟,便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變通,學會在山窮水盡的時候,轉換一下心情,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變通能讓我們少一些鬱悶,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