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量,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修養程度高的重要標尺之一。
有幾位中學教師批評一位名人的一本暢銷書裏病句太多,盡管所言不虛,但這位名人卻老大地不高興,不但不真心接受其批評,反而責怪大家“多管閑事”;有一位歌星因未帶齊證件被攔在央視演播廳外,這位歌星竟大發脾氣大打出手;還有一位明星在有人發表文章善意批評其演技上的欠缺後,竟揚言要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作者及報社告上法庭……文藝圈裏的某些星兒、腕兒們,胸中何曾還有一星半點的雅量!而在官員中間,缺乏雅量者亦不在少數:某地一縣委書記因縣報記者據實寫了一篇非“正麵”的報道,竟將那名自曝家醜的記者開除回家,整得他苦不堪言;某地某官員下鄉調查時當麵聽到一位農民怒斥當地政府亂增收費項目加重農民負擔後,竟命令派出所將那位敢於直言的農民關了幾天幾夜……
這一現象和另一些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報載,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時候,一次部隊打仗,彭德懷一路小跑上前線指揮,傳令兵在前邊揮動小旗讓大家讓路,可有一個戰士偏偏坐在地上不動。彭德懷是個急性子,就叫了起來。誰知這個戰士朝著彭德懷就是兩拳。彭德懷沒有理會,又匆匆趕路。一會兒,傳令排長捆著這個戰士,追上彭德懷請他發落。彭德懷兩眼一眯,笑著說:“誰叫你們捆來的?小事情,快放回去。”
1932年初,陽翰笙請茅盾為自己的長篇小說《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辭不掉,就在序中不講情麵地批評說,這部小說從總體上來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給他後,覺得自己的批評如此尖刻,陽翰笙一定不會用。沒過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開一看,他那篇批評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裏麵。
1952年,郭沫若應約寫了一首謳歌十月革命勝利35周年的詩。詩稿送到雜誌社後,編輯卻犯了愁,因為那首詩盡管立意很好,但從構思、意境、語言來講遠非佳作。當那位年輕的編輯征得領導同意後,懷著忐忑的心情去找郭老,請他修改或重寫時,沒想到郭老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一再聲稱:那是敗筆之作,你們退稿是對的。
身為文學大家,麵對一位毛頭小夥子給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竟然不慍不火,並虛心接受其意見,這種雅量委實不易,而戲劇家陽翰笙的雅量則更為難能可貴。陽翰笙將對自己作品持否定態度的序言印在書中公之於眾,這種雅量令人歎服。而彭德懷挨了戰士的拳頭後竟然不究不問,其雅量亦令人欽佩。
三件軼事盡管各自情節不同,但從中折射出三位名人的胸懷和氣度,都同樣令人敬佩。
佛家有典故說:釋迦牟尼佛功德圓滿,有人卻妒性大發,當麵惡意中傷他。佛祖笑而不語,待那人罵完,佛問:“假如有人送你東西,你不願意要怎麼辦?”答:“當然是歸還了。”佛說:“那就是了。”於是,那人羞慚而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故事的喻意,不正是在勸告人要多些雅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