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遭受打擊之後走向心理異常?為什麼心理疾病患者越來越多?是客觀環境的壓力所致,還是人為的原因?
我們認為,下麵這種事實不容忽視。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曾經碰到下列情形:
例一,你和朋友碰麵談事情一向都很準時,但最近由於塞車曾遲到兩次,今天當你再度晚了10分鍾才出現時,你的朋友馬上不耐煩地說:“你怎麼老是遲到啊?”朋友忘記了一向都是你等他的。
例二,你的17歲女兒周末很反常地晚歸了,你焦心地等到她一進門,立刻氣急敗壞地質問:“你和什麼狐群狗黨混到這個時候?還知道要回來啊?”你完全不理會女兒很委屈的申辯,她是在和同學在學校練習下周的啦啦隊比賽。
例三,你在8歲兒子的書包中,搜出一款不屬於你們的卡通手表(兒子曾經要求你買給他,你卻斥之盲目追求流行。)當下你如同五雷轟頂,捶胸頓足地哀嚎:“他這麼小就會拿人家手表,長大後豈不會去搶銀行?”你沒去思索兒子的行為也許並非受當前社會物質價值觀的影響,而可能隻是反映了某種心理需求的不滿足。
這幾個例子中,被誤解者有什麼錯呢?可是批評與打擊照樣加到他們的頭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禍”——一種極其惡劣的思維及行事習慣,這樣的行為會引發負麵的連鎖反應。
在心理學的認知治療學派中,將這種思考上的偏差,稱之為“認知扭曲”,也就是一種錯誤的思考模式。第一個例子的現象可稱為“以偏概全”,亦即當事人僅是偶爾出現某些行為,卻被概括成“每次都這樣”、“總是如此”。例二的情形可說是犯了一種“遽下結論”的毛病,也就是在尚未詢問事情的可能原因時,就主觀地認定並下結論。第三種認知扭曲稱為“災難式思考”,亦即過分誇大事情的可能後果,高估了結果的嚴重性,甚至認為即將大難臨頭。
這些認知扭曲經常是當事人一種不自覺的,幾乎是自動化的反應模式。這種模式由於輕易地否定了別人,往往造成當事人在人際上的困難,但是當事人卻經常不自知且無法理解自己對別人的傷害。而如果,這種思考模式的對象是針對自己的行為,當事人就會出現如下自貶的思考:“我太笨了,為什麼我總是犯同樣的錯?”“我連這種小事都做不好,還奢談什麼成功的未來?”“我的女友不要我了,我一定會單身一輩子,孤獨而終了。”如此的認知扭曲,結果就是造成自尊心低落,情緒沮喪了。嚴重的就是產生“恨”,產生怨怒與報複心理。一幕幕悲劇及慘案大都因此而上演。
你是否有這種習慣思維模式?你是否遭受過這種“扭曲”心理的危害?你該如何處理?要如何才能終止這樣的思考模式?方法其實不難,就是要訓練自己在出現這類思考時,馬上中斷這個自動思考的連鎖反應,停下來,自問:“我這樣想,有什麼確實的證據嗎?”“事情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結果真的一定會變成那麼糟嗎?難道我真的要等待命運的判決,而不力圖改變嗎?”
如果你時時警覺自己是否常出現這類認知扭曲,並且努力地不停地進行自我修正錯誤地思考,漸漸地,你將發現自己承受無端打擊的能力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