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抓緊建設、完善中的濱江要塞旅遊區,包括看江陰長江大橋、遊古炮台、逛鵝鼻嘴公園、打高爾夫球、漫步沙灘……彼時,該旅遊區,將使江陰弓連雲港(大海)、無錫(太湖)旅遊資源共享,成為中國“江海湖”一線的特色旅遊帶。想像一下,那將會是怎樣一幅讓人心醉的美好情景。不會等得太久,這一天,正在向你走來!南方之學得其菁華江陰有所南菁中學,在中國教育界不僅資格老,而且名聲大。它創建於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取名南菁書院。南菁,意蘊“南方之學,得其菁華”。書院幾經變革,校址始終未變,“南菁”二字一以貫之。二??二年,它已一百二十歲了。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算得上中華老字號了,因而,受到人們廣泛的尊崇是當之無愧的,為它舉辦一百二十周年慶典也是理所當然的。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慶典活動。
走進古老的校門,書院舊址上有一尊晚清軍機大臣、兩江總督左宗棠橫眉持刀站立的青銅塑像,目光炯然,英氣逼人。史載,左宗棠上奏朝廷,撥款二萬銀兩,自己傾囊捐出白銀一千二百兩,與江蘇學政黃體芳一起創辦了南菁書院。而這位自唐太宗之後,對維護我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功勞最大的第一人,昔日以教書為生的一介窮儒,身居朝廷重臣之後,出將入相,功業非凡,卻一生操守清廉,自謂吾在軍中,自奉極儉,所得養廉銀,除寄家二百金外,悉以捐賑。”章太炎說他“身死無羨財,終身衣不過大綢,食不過一肉”。可興學、助學他卻竭盡全力。〈想想如今一些大小貪官斂財肥己、窮奢極欲,他們何曾想到掏出一個子兒助學?比起侯相左公,真乃天地之遙可憎!)
南菁書院創建伊始,即以“忠恕勤儉”為校訓,以“博文約禮”、“樂育才也”為宗旨。一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莘莘學子,在這座美麗、幽靜的校園裏,在春水池畔、銀杏樹下苦讀勤學,一個又一個精英在此脫穎而出,走向社會,成長為國家棟梁。
這裏且不細說書院創始人黃體芳(內閣大學士)和曆任掌門人王先謙(國子監祭酒)、張文虎(東南大儒)、黃以周(章太炎的先師繆簽稱(中國圖書館之父)等等,但他們的業績表明,一個學術地位崇高的學校領導,不僅對南菁本身,而且對昌明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現在,我們來檢索一下,僅近現代,從南菁走出來的一個個名人,以收入《辭海》的為準,便有白毓昆〈革命先驅,李大釗的老師〕、莊蘊寬(江蘇都督秦毓鎏(孫中山的秘書)、吳稚暉(民國元老)、紐永健(民國元老)、唐文治(國學大師,上海交大創始人)、陳玉澍(兩江師範學堂教務長)、蔣維喬(東南大學校長朱香晚〔上海大同大學創辦人)、沈恩孚〈河海大學創始人)、陸定一〔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奚佐堯(革命先烈,助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起義)、錢昌照〈全國政協副主席八黃炎培〈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二十世紀下半葉,從南菁起步的,有以“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鬆為代表的九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九名人民解放軍將軍,還有作家汪曾祺、書法家沈鵬、音樂指揮家曹鵬等。至於不太有名氣的教授、總工程師、官員等更是數不勝數。改革開放以來,江陰市鎮兩級的一些領導和各條戰線的骨幹也有不少出自南菁,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這裏,還要說一說與南菁書院有關的江蘇學政衙署的事。
清代的學政,每省一人,由皇帝親自點派,不受督、撫節製。學政的職責是“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全省讀書人,由童生考生員,全要經過學政之手,而對學校的老師(教諭、訓導)和生員(秀才)的考核,也由學政一手操辦,於此不難看出學政地位和權勢的顯赫。
清代一般省份學政衙署大都設在省城,隻有三地例外,即順天(京師)學政駐節通州;安徽學政駐節太平府;江蘇學政駐節江陰縣。可見江陰地位的重要。江蘇學政以江陰為中心,四出按臨全省八府三州十一個考區。
而事實上,清以前上溯至明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江蘇學政即已駐節江陰,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裁撤,曆時二百九十二年。其間曆任學政一百二十四位,出身狀元六人,榜眼三人,探花一人,傳職三人,擔任都禦史三人,副都禦史三人,六部侍郎四十七人,內閣學士八人,九卿正少卿九人,國子監祭酒四人,餘多為進士,人所共知的劉墉(劉羅鍋)拜相前曾兩任江蘇學政、駐節江陰前後曆時六年。
倘若再往上推,那麼,北宋至清,江陰這個不大的地方竟出了四百一十五名進士。
我翻出這些陳年老賬做什麼?無非是想說江陰曆史文化積澱深厚,先賢的影響是無形的,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薪火傳承,到了當代,江陰文化教育的昌明發達更是有目共睹。一個百萬人口的縣級市,如今有了兩所大學,一百匕十五所學校通過了省教育現代化工程驗收,七十所學校建成了省級以上各類重點示範、實驗或模範學校。國民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南菁中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那天,高天蔚藍,暖風入懷。我在有四百米標準跑道的大操場散步,一流的跑道,我還從未見過,身邊一位高中同學告訴我,那是拆了一批民房後擴建而成的。
“去年八月,王書記、姚市長親自來此現場辦公,一次撥款一丁萬哩!當時我不可能在場,是事後聽說的,但數字絕對準確。”高中生踏著腳下的跑道說,“瞧,它多漂亮,跑起百米來真帶勁兒,速度都會加快啊!”說時,臉上透出由衷的自豪。沒錯,經我核實,的確如此。
江陰市委市府對文化教育的投資,隻要需要、合理,那是不惜其財的。二⑴二年,僅教育一項投資即達七點三九億元不含民辦教育八投資四個億的“天華藝術中心含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展覽館、國畫院和文藝活動中心)已經奠基,高規格、高品位、超一流,建成後將成為江陰市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除了政府投資,鄉鎮企業、民間投資興辦文化教育的事也屢見不鮮。你看“江南模塑”投資一千八百萬元在市區建設了一座華東一流的大型音樂廳;“聯想集團”和台商共同投資一點三億元建了培爾大學;璜塘鎮圖書館,不僅藏書豐富,還是全國第一個使用微機管理的鄉鎮圖書館;民營企業家衛樂平擁有私產八百萬元,卻不買轎車、不買手機、不買音響,甚至連妻子的首飾也不買,卻捐資二百萬兀,在家鄉建了一所全國一流的完全小學;民辦“天華藝術學校”的民樂團,應邀出訪奧地利,二??三年二月十八日晚,將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天華之夜”中國民族音樂會;不能忘卻的是,在江陰,科研院所遍布各大企業,博士後工作站,目前已占全省的九分之一、全國的百分之一。
試想,倘若沒有上述的一切,江陰的社會經濟能超常規發展嗎?
還想說什麼呢?噢,對了,江陰有個夏堅勇,是個作家,主攻散文,兼及戲劇、/]、說,見到他十有九回總是低著個頭,挎著個包,嘴上叼一支煙,不緊不慢地走,仿佛永遠在沉思一般。?看他五短身材,貌不驚人,卻是個人物。他的作品總是出手不凡,先後獲得過莊重文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其中,散文集《湮沒的輝煌》蜚聲文壇。一個小城有這麼一位作家,這在全國也不多見。江陰的氣候適合他,江陰的曆史文化陶冶了他,江陰的高天厚土壯實了他,江陰的長江之水滋潤了他……
盛世警言的季節,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王偉成作為代表躬逢盛會。
別說,江陰這地方還就是有些特別,在中國共產黨八十餘年的曆史上,先後有四次四人出席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