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種種曲折時,理性應該時刻以它的光輝為我們指明方向。在困難和問題麵前,我們不要盲目輕信直覺,為自己妄下斷語而阻斷前進的路途。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問你是否有信心把鞋帶係好,你肯定會信心十足地回答:“沒問題。”為什麼你可以回答得那麼肯定呢?因為你已經成千上萬次做過這件事了。同理,若想進入自己始終還沒有接觸過的領域並有所成功,你就一定要樹立取得成功的信心,並不斷地從多方麵練習自己的信心,學習想象且感受那份自信。
如果你有意退卻,請冷靜下來,先認真分析一下有沒有理由。如果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行,就問自己為什麼不行,不要說“上次也是這樣,我真的不行”之類消極的話。想想最初的情況,當時你並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問題,也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困難——自己根本就毫無經驗。你在沒有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進行了初次嚐試,當時你唯一得到的幫助便是別人對此事的描述,你甚至隻是憑自己的想象行事!可這次不同啦:有了上次切身的體驗,你總結了經驗和教訓,正好輕車熟路地大幹一番而且肯定可以成功的——為什麼反而要退卻呢?
如果僅僅是因為缺乏根據的主觀原因而底氣不足,那你最好放棄對自己的判斷,嚐試著給自己一個全新的提示:“我沒做過這事,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別人說難辦,那是他們的經驗有限,我跟他們並不一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究竟行不行,先試試再說。”而這實際上是在暗示,隻要去做,你就能行。憑著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你就為自己提供了無限的精神動力。自信心好比是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一顆種子,它在適當的土壤和氣候的滋養下,就會萌發並茁壯成長。自信是強者的品質,它不是盲目的自以為是,而是有必勝的信心與意誌,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絕對能達到一定的目標,取得一定的成績——這就是你應該培養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無數事實證明,隻要意誌不輸,人就是無往不勝,不可征服的。
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禍患的發生大多是因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鬆懈。就好像有人患病一樣,開始病情輕微,對身體好像沒多大影響,就自以為體質好,能抵禦得了,因而抱著無大礙的心理,結果往往因為延誤了治療而釀成重病甚至喪身,後悔時已經遲了。因此奉勸還是“有病早治,無病防身”。這句話也可以運用到日常工作和事業經營管理上去。怠惰鬆懈、馬虎隨意,或焦躁厭煩、急功近利等等,都可能導致對細微問題的忽視,或是不能覺察,或是有所覺察而認為無所謂,都因一念之疏忽造成了事情的惡化,而後果嚴重時又驚惶失措,以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種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可說是屢見不鮮而且很深刻的。
現實生活中的小人如沒有過人的才能,就無以為亂國家;如他們的才能肯為國家重用,尚可容於君子。但是,往往他們不知天高地厚,惟恐天下不亂,一旦有機會,就會跳出來,蠱惑人心,興風作浪,是國家的不安定因素。
判斷這樣的人,處理這樣的事,有時必須從細微處著眼,一旦發現有不利因素的苗頭,就應立即采取措施,斷然扼製於未然。
西周時期,薑太公因輔佐武王姬發滅殷有功,被封為齊君。當時齊國有個華士,國人都稱讚他的賢德,但他下決心不侍仕於天子,也不結交諸侯。太公曾三番五次召請他,他也不來。於是太公殺了他。周公旦對此非常震驚,責問為何殺之?太公答:
“華士決心不去侍奉天子,又不去結交諸侯,那我還能用他為臣或與他交友嗎?由此看,他是個無用之民;其次,屢召不到,是忤逆之民的表現。此人若被立為榜樣,我豈不高處不勝寒了嗎?我還能去做誰的君主呢?”
從此往後,齊國便沒有怠惰的臣民了。無獨有偶,數百年後,孔子也做了件類似的事情:少正卯是一位學富才高的賢者,與孔子同一時代。他甚至幾次有壓倒孔子,擠走其入門弟子之勢。後來孔子做了魯國的司寇,便殺死了少正卯。於是孔子弟子子貢進見說:
“少正卯乃魯國有名望之人,你殺掉他,豈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孔子答:
“人有五種大惡,但盜賊不屬其列。一是行為邪僻而頑固不化;二是內心通變而陰狠毒辣;三是窺人隱私而無所不曉;四是言辭虛偽而巧佞辨飾;五是順適逆流而冠冕堂皇。這五條,若有一條對上號,就不見容於當權君子,今少正卯兼而有之,此乃小人中之梟雄,當誅之。”
誠然,少正卯能夠利用時機,煽動孔門弟子背師棄賢,如此之人能與之共事於朝廷嗎?孔子之所以下狠手,不僅因為少正卯能夠一時巧言亂政,並且也是為了提醒後人提高警惕,以防小人以學術而“殺人”。
明察憂患的征兆
有時候,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生,跡象其實已經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生的事實,就會像無知的雀鳥,築巢所在的柴薪已經冒起煙火,還優哉遊哉不知躲避防範,這是非常危險的。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隻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展,從而采取合宜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