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低調做人的外在表現(17)(3 / 3)

一定避免功高蓋主

對於許多聰明人來說,人生的最大害處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業,就難免要居功自傲,而這樣做的下場往往比無所作為的人更慘。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知道居功之害。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論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絕對不可以功高蓋主,否則輕的招致他人怒恨,重的甚至惹來殺身之禍。自古以來,如果能與別人共同擁有完善名節,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別人的加害。事實證明,隻有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善於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於未然。同樣對那些可能玷汙行為和名譽的事,不應該全部推諉給別人,主動承擔一些過錯,引咎自責,具備這樣涵養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漢代時晁錯自認為其才智超過文帝,更是遠遠在朝廷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時期的佐命大臣,想讓文帝把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全部委托給自己。這正是功高蓋主的表現。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權重的李德裕,心裏忌憚,很不平衡,以至頭發被汗水浸濕了,這與漢大將軍霍光為漢宣帝護衛車乘,而宣帝嚴憚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麼區別?功勞高了,人主受到震懾,這樣的功臣當然會有自我矜傲的表現。

而韓信可謂功高蓋世,但因為其聲名顯赫位高蓋主,最終也下場可悲。秦末韓信從項梁、項羽起義,為郎中。其獻策屢不被采用,投奔劉邦,被蕭何薦為大將。楚漢戰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奇兵占領關中。後來,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間,他被委為左丞相,領兵破魏、代,平定趙、齊,被封為齊王。後與劉邦會師於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陳叛亂時,有人告韓信與其同謀,欲起兵長安,被呂後誘殺於未央宮。

從韓信之死來看,功臣的後路極難自保。聯想到這種功高蓋主的功臣,如果再有什麼居功自傲的表現,恐怕就得不到安寧了,弄不好反而倒招來災禍。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蓋主以求自保呢?有人總結出如下幾條:

1.要守法。

從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記?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規、忠實執行命令、能知時務識大體的臣子。

後世人以為隻有慈有仁惠、和善愉快,以仁義為準則的官吏,才稱得上“循吏”,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應該是遵守法令,嚴格地約束自己,這才是循吏的作為。

2.不參與。

不參與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到自己所執掌的權力中去加以實現。《論語》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點也不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參與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潔的舉動,似乎可得一時之利,但最終為人們所厭惡,他的功勞再多,苦勞再大也終會抵消。

3.不長久。

古人說:“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終。”身居高位時應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終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權力越高,懷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勝任。

古人說:“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栗栗危懼,若將殞於深淵。”即身居高位所麵臨的危險驚心動魄得就像以腐朽的韁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所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要時時謙讓,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終。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夠主動交出兵權,那麼對君主的威脅就減少了,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軍,以求自保的意思。

6.多請教。

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動向你的上司請教,探聽他的意見,這樣在辦事時就有所憑借,既能保全自己,又顯示了自己的謙虛。

“脫光自己的衣服”

即使僅僅出於安全的考慮,以偽裝的麵目出現也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法,有時倒還是把自己和盤托出,讓別人透徹地了解自己更加有效。西漢三傑之一的陳平,有一次隻身逃亡,船上的艄公看見他身帶寶劍,知道是個軍官,就覬覦他的錢財,陳平怕他由於誤會而害自己性命,就故意脫了衣服光著膀子幫他搖櫓,艄公見他除了一把劍之外,無有分文,也就不多費手腳了。

陳平曾為劉邦六出奇謀,功勞很大,這種讓別人“洞燭”自己的小計隻能算兒戲,但唐朝中興名臣郭子儀在功成名就之後,一直保持這樣一種全無城府、一無遮攔的情狀。

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功之臣,被封為汾陽王,堂堂王府每天都門戶大開,任人出入,不聞不問。一次,屬下的一位將軍離京赴職,前來告辭,適逢他的夫人和愛女正在梳妝,隻見她們差使郭子儀拿毛巾、端洗臉水,同使喚仆人丫環沒有什麼兩樣。將軍走後,郭子儀的幾個兒子都深感羞愧,一齊來勸諫父親以後分個內外,郭子儀就是不聽,孩子們急了,哭著勸父親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