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蜂蜜,可別踢翻了蜂窩。
--戴爾·卡內基
想象一下,一天早上你起床後,發現你的每一個動作--從你選擇穿什麼衣服,到你與父母及朋友打招呼的方式,到你在教室內回答問題--都被記錄在一塊兒大家都看得到的記分板上。你當然覺察到你的得分會改變人們對你的看法【就像你也會因別人的得分而改變對別人的看法一樣】,可是,你卻搞不清自己什麼樣的決定和行動會增加你的得分,什麼又不會。事實上,你開始懷疑:莫非自己在這世界上的任何作為,完全隻是一場偶然?聽起來挺像個噩夢的,對吧?不幸的是,這噩夢卻是真實的,而且它就發生在你每天都去的學校裏。在人生中,很少會像在學校裏,可以這麼清楚地分辨出你是不是這一夥,不是我們這一國就是他們那一國,不是超酷就是沒救的蠢蛋--並且還不時地被提醒,你在哪兒出了糗。
最近一項關於12歲到16歲學生的研究顯示:30%的學生曾在學校經曆過欺侮,也許是受害者,也許是加害者,或可能兩者都是。我得知這個數據時,很感驚訝,但是,接受采訪的青少年可是完全不表意外,他們隻是表示,這個數據可能還偏低了。他們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以下是14歲女孩朱莉的經驗:
我們班上有個叫瑪麗的女孩,每個人都愛拿她開玩笑。她是個絕對的完美主義者,班上10分鍾做完的測試,她得花上一個小時。她對芭蕾舞很著迷,談來談去總離不開她的舞蹈課。還有,她的樣子……我嚐試對她好,不過,我也沒少跟著別人糗她。她會自我解嘲,並不想讓人知道她因為這些話語而受到傷害。不過,她媽媽告訴我媽媽說,她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痛哭一場。當我媽媽找我談這件事時,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告訴媽媽,我是想幫她打抱不平的,但是真的很難。我自己也想被同學喜歡,我可不想為了支持她而成為同學的靶子。以前也有人開我的玩笑,所以,我知道那種感覺有多糟……
朱莉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她就是一個身處兩種立場的人。一個人既然了解被孤立與被嘲笑的痛苦,又怎能讓他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呢?這似乎有點令人不可置信。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推敲朱莉的話,就會發現雖然她以前也被人糗過,但是她並不能真正體會瑪麗的處境。如果朱莉真的能發揮同理心去感受,那她就不可能不幫瑪麗說句公道話。事實上,朱莉隻是對她媽媽的批評做出了一個回應而已。戴爾·卡內基曾說過:“批評是無益的。它隻能激發一個人的防衛心,促使他誓死為自己辯護。”
卡內基很看重批評造成的傷害,因為他總是將“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列為第一條人際關係原則。看看朱莉的例子,很明顯我們不該像她那樣。她容許自己批評瑪麗,嘲笑她的外表與個性,又抱怨不幫忙並非自己的錯。我們可能會想自己絕不會像朱莉那樣,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批評了。要注意的是,我們並不是要在這裏批評朱莉,卡內基深信:“批評、責備、抱怨是任何人都會做的,可是,了解與寬容他人卻需要自製力及品德。”其實,我們可以由朱莉的身上學習,我們都知道被人糗的滋味不好受,由朱莉的例子,我們也可得知傷害別人也不好受。沒有人喜歡自己成為一個惡霸--或是不敢仗義執言的鼠輩。不過,你完全用不著讓自己也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人人都可以學會少批評別人,學會處理麻煩的狀況。
放棄批判
在高中的學校生活裏,每天都有人被糗或流言纏身,而且,幾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是幹淨無罪的。
--莉莉,16歲
知道自己應該有同理心,和自己真的有同理心完全是兩回事。這當然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早就有人告訴過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是嗎?設身處地真有這麼難嗎?也許我們就是不想拋開腦海中固執的刻板印象。終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說法,要來得簡單多了。什麼運動健將都很蠢啦!拉拉隊長胸大無腦啦!要不就是學國際象棋的都是白癡啦!我們不願把每個同學當做獨立的個人來看,雖然我們每個人小小的心願,不過是希望不要被別人貼上標簽罷了。事實是,如果我們人人都能真誠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那麼,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辦公室裏都不會再有這些語言暴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