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中央在延安製定了“力爭華北,堅持華中,搶占太原,重視上黨地區”的戰略方針。為保證這一戰略方針的實施,中共中央決定,總部機關和人民軍隊的總指揮所向華北地區轉移。
這意味著中共中央要從大後方延安搬家。
然而,選址過程並不順利,經曆了一波三折。
起初,中共中央將目光轉向了東北。東北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戰略區域,其地位不可小覷。
據毛澤東身邊的俄語翻譯師哲回憶,毛澤東和劉少奇專門就選址東北問題進行過討論,提出過一個設想:“蘇聯軍隊雖然沒有積極支持和幫助我們,卻也沒有阻攔我們,估計也不至於對我們背後開槍。那麼,我們在東北也就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即北麵沒有敵人,西麵蒙古、東麵朝鮮都是友鄰,我們可以集中力量對付一方麵的敵人,有了這樣一個有利的戰略地位,就有了取得勝利的基礎。”
毛澤東和劉少奇達成了共識,曾把連接冀熱遼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承德作為最佳之選。
毛澤東和周恩來赴重慶談判時,劉少奇等人在延安為黨中央遷移承德做了相關準備。同時,中央警備團一部先行離開延安、開向承德,為黨中央安家承德做準備。臨行前,朱德勉勵他們,希望他們先行一步,在承德克服困難,為黨中央鋪好路。
然而,中央警備團還未到達承德,就被迫終止了行動。原來,國民黨方麵與蘇軍達成了協議,蘇方允許國民黨軍登陸進入東北,中東路及大城市將被國民黨軍控製。這一突變,讓黨中央遷移承德的計劃不得不暫時終止。
重慶談判之後,兩黨之間有一段短暫的和平共處時期。中共中央考慮到這一現狀,準備把黨中央駐地遷到淮陰。淮陰,距離蔣介石政府的駐地南京很近,同時也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當時,毛澤東曾戲言,“黨中央遷到淮陰,我還可以去國民黨政府謀個職位。不過南京很熱,我常住淮陰,遇到開會時就兩頭跑,這也是可以的”。
中共中央遷移淮陰的消息傳到蘇皖根據地後,得到了淮陰人民的熱情響應。他們騰房間,湊經費,做足了準備工作。可誰知,這一切又被蔣介石橫刀截斷。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道理,對疑心病頗重的蔣介石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他絕對不允許出現這樣的情況。不久,蔣介石就撕毀了“雙十協定”與停戰協定。
既然和平共處的局麵已被打破,那麼遷移到淮陰的計劃也隨之取消了。
隨著國民黨軍隊對中共中央駐地延安的進犯,撤離延安已經勢在必行。
延安,古稱“膚施”。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古時這裏曾發生過嚴重的饑荒之災。人們為了活命,紛紛自相殘殺、爭食人肉。當地有位得道高僧,他為解救饑荒中的人們,避免他們再同類相殘,就把自己的肉體獻給了他們。吃了那位高僧的血肉後,人們才得以存活下來。後來,為紀念那位大慈大悲的高僧,人們為這個地方取名“膚施”。這個名字寄托了人們美好的願望,渴望在危難之際能有一個救世主,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