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一帶,原來是平山境內太行山區有名的“魚米之鄉”。這裏南麵是河,北麵是山,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日照長,水溫高,很適合種水稻。每年秋天,稻穀成熟的時候,滹沱河邊一片金黃,景象煞是喜人。1958年後,由於修了崗南水庫,西柏坡成了淹沒區,村子搬遷到北麵的山坡上,從此再也不能種水稻了。但是西柏坡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毛主席告訴他們如何種好水稻的事情。
這裏祖祖輩輩采用的是麥稻間作的種植方法。在小麥收割前半個月左右,把麥田裏放上水,然後把稻種亂撒或順麥壟撒在麥田裏。到割麥時,稻苗長出二三寸高。收完麥後,放上水,讓其自然生長。這樣由於土製硬板,又不能施糞肥,隻靠澆水“施泥”(即夏季河裏發洪水,把洪水引進稻田後淤下的泥)做肥料,秧苗根係不發達,又因為沒行沒壟而不好除草和管理,因此產量很低。
毛澤東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惦記著當地百姓。他來到西柏坡村,自然對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十分關切。毛澤東常到田間小路上散步,也常跟在田裏幹活的老鄉交談。
一天,毛澤東在警衛員的陪同下來到村外散步。當他看到滹沱河邊的稻子長勢旺盛,高興地對身邊人說:“這裏的莊稼長勢好,不愧是一塊肥美之地啊!”
滹沱河兩岸的稻田裏,一些農民正在田間地頭忙活。有的在除草,有的在灌溉,一幅豐收在望的景象。毛澤東走到一位老鄉身邊,和他拉起家常來。他問道:“河裏的水夠澆地了嗎?”
那位老鄉回答說:“夠得,夠得。別看現在水少,一到雨季,河裏就漲滿了水,還有許多魚呢!”
“這麼說來,這裏還蠻不錯的,跟我的家鄉差不多。既可以種大米,又有魚吃,還能種些青菜。”
停頓了一會兒,毛澤東又問道:“咱們這裏的稻子,每畝地每年能產多少斤?”
“這得看年景,好的年景,一畝地能產四五百斤;如果是旱災之年,恐怕就隻有三四百斤,有時候一兩百斤也是有的。”
毛澤東聽完對老鄉說:“你們這麼好的地方,這麼好的條件,稻穀的產量太少了。你們應該改變一下傳統的種稻法,是不是也像我們南方那樣搞育苗插秧。就是把稻種先浸一浸,弄幾塊秧田,施些肥料,先把秧苗育壯。割了小麥後,把地施上糞後翻耕好,然後在取出育好的秧苗,插栽到田裏,要讓它橫豎成行。這樣好處很多,苗子壯,施了底肥,土質鬆發苗快,好除草,好管理,再加上澆洪水‘施泥’,我看產量一定會高的。”
老鄉們覺得毛主席講得很有道理,想得很周到,都打心眼裏佩服。
第二年春天,毛澤東離開西柏坡前,他看到村裏有一部分農民在整修秧田,準備撒種。又囑咐大家:“你們可以大膽地試一試,做個比較。但要特別注意,割麥、翻耕、插秧這幾個環節一定要抓緊,千萬不要誤了農時……”
後來鄉親們都照毛主席說的去做了。到了秋收季節,凡是經過育秧插栽的稻田果然長勢很好。收割後,平均畝產由過去的二三百斤增加到四五百斤。從此,水稻育苗插秧的栽種法就在西柏坡附近推廣開。後來傳到滹沱河沿岸的黃泥灘、大吾川和川坊、石碾等平山境內的產稻區。
後來,毛澤東離開西柏坡村,進了北平城,依然對西柏坡村的老鄉們念念不忘。1958年春天,毛澤東特意讓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給西柏坡黨支部寫了一封信,詢問當地的生產生活情況,囑咐他們到外地參觀學習,努力發展生產,提高產量,改善人民生活。這樣特殊的關懷,至今說起來,仍讓西柏坡的村民們覺得溫暖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