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冬天,整個冀中大地銀裝素裹。西柏坡在冬日的飛雪和蒼鬆的映襯下,顯得靜謐而莊嚴。
12月5日,對於西柏坡的人們來說,這天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日子。因為,胡錦濤總書記就要到西柏坡來了!
在西柏坡紀念館前麵的廣場上,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共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西柏坡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早早地就等候在那裏。他們安靜又熱切地期盼著胡總書記的身影出現。盡管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可他們內心抑製不住的激動心情讓他們絲毫也察覺不到寒冷。
中午十二點左右,一輛銀灰色的中巴車開進西柏坡村,停在了廣場上。車門打來後,胡總書記第一個走下車來,隨後便是中共中央書記處的幾名領導一一下車。按照事先的要求,歡迎胡總書記的到來,不設隆重的儀式,不設統一的口號,不鋪設紅地毯。身穿一件淺黃色半舊棉服的胡總書記微笑著,整個人顯得溫文爾雅、和藹可親。他緩緩地走向人群,親切地向大家招手,並一一與大家握手問好。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他站在雪地裏,激昂憤慨地對大家說:“毛澤東同誌當年離開西柏坡去北京時,說是‘進京趕考’。我們這次來西柏坡,是來‘上學’的,是來向西柏坡人民學習的!”
時至中午,胡總書記一行人在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的陪同下,走進西柏坡賓館的餐廳。餐廳設在二樓的一個小會議室。裏麵沒有豪華的裝飾,也沒有鮮花的點綴,有的隻是一張餐桌,簡單且溫馨。胡總書記一行人津津有味地品嚐了一頓西柏坡的家常便飯。隨後,一位負責接待的同誌從家裏拿來紅紅的凍柿子,請胡總書記嚐嚐。總書記拿起來咬了一口,說:“嗯,挺甜的,大家也都嚐嚐。”
午飯過後,胡總書記一行在西柏坡負責接待的同誌的陪同下,來到紀念館廣場參觀。他們首先來到的地方,是一組被稱之為“趕考”的人物雕像前。這些雕像人物分別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雕像惟妙惟肖,能看見五位書記充滿信心的眼神和昂首闊步的姿態,表現了共產黨人對“進京趕考”的必勝信念。
胡錦濤總書記在雕像前久久注視,若有所思。最後,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幾名同誌一塊在雕像前合影留念。當攝影師按下快門,記錄這一莊嚴的瞬間時,人們仿佛看到新一輪的“趕考”仍在繼續。
隨後,胡總書記一行來到紀念館。紀念館的負責人和講解員早已等候在門口。
胡總書記走上前去,親切地和他們握手問好。伴隨著講解員的介紹,胡總書記認真參觀了紀念館的每一處陳設。他看著那些紀念革命勝利的戰利品,看著一張張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神情肅穆而莊重。當他聽到講解員介紹說,當年為了打贏三大戰役,我軍有二十四萬多名解放軍官兵傷亡時,表情變得異常嚴肅。他在每一位烈士照片前仔細端詳,眼神中充滿了哀傷和哀悼之情。
講解員介紹說,為了三大戰役能取得勝利,當地的老百姓們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並動情地唱起了一首產生於三大戰役期間的支前歌謠:“最後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胡總書記望著人民群眾挑著扁擔、推著小車支援前線的照片,聽著講解員動情的歌聲,眼角不知不覺地濕潤了。他無限感慨地說:“正是依靠人民的大力支持,我們黨的事業才獲得了不斷勝利前進的基礎。”
參觀完紀念館,胡總書記不辭辛苦,又來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舊址。
這是一間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這裏條件艱苦,陳設簡陋,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卻克服困難,創造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胡總書記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中央大院舊址。他與等候那裏的人們握手交談,對他們說:“你們辛苦了!”最後,在講解員的介紹下,胡總書記一行人走進大院,一一參觀起來。他們先後參觀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董必武故居和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在毛澤東舊居前,胡總書記興致勃勃地招呼大家合影留念,在董必武舊居前聽了董老當年學紡線的故事和《紡車謠》,在周恩來舊居裏撫摸著雨夜救同誌的那盞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