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_和諧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_學術研討會開幕詞(2 / 3)

據有關方麵的調查,早些年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是物價上漲和下崗失業的問題,而近年來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公正和反腐敗問題。以前中國人見麵後的問話是"吃了沒有?",現在中國人見麵後的問話是"發了沒有?"這種變化說明,中國人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之後,更加關注全麵發展問題,這可能也就是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社會存在前提和社會心理前提。

為什麼在我們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等戰略目標之後又要提出和諧社會建設呢?這是因為任何社會形態的發展都是一個係統工程,在一定時期可以以某個方麵的發展為中心,但從長遠來看,必須是不同層麵的全麵與和諧發展。和諧社會也不隻是社會層麵的和諧,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麵的和諧,是整體的和諧。中國古話說得好:政通人和。進一步說就是"政通才能人和"。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甚至可以說,政治文明搞不好,和諧社會就是一句空話。這就是我們將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確定為"和諧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的動機所在。

關於政治文明的學術研究,近年來雖然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與日新月異的政治文明建設實踐相比,仍然是落後的。應該看到,政治文明研究是政治學研究中的一個嶄新的領域,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

就政治文明的基礎理論研究來說,應該說是十分薄弱的。時至今日,關於政治文明的基本概念、基本內涵、基本範疇、基本精核等等,都需要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說明。就目前來說,中國政治學界所要做的工作可以分為兩個方麵:一是開展政治文明基礎理論、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中華傳統政治文明、西方現代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比較等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二是開展政治文明知識的普及工作,編譯政治文明叢書,編纂政治文明辭典、政治文明讀本和政治文明故事,讓人們深入了解政治文明。

就目前中國政治發展的現實來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已經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的。但是,十分遺憾的是,對於中國政治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其中所內涵的政治發展機理,我們政治學界並沒有將它充分地揭示出來,更談不上將其上升為政治學學理了,致使中國學者們往往要用西方政治學的學理來應證中國政治發展的現實經驗的尷尬局麵。我們知道,任何國家的政治發展的經驗,如果不能上升為政治學學理,成為帶有普遍性的真理,那是行之遠的。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不能固守於"中國特色"或沉湎於"中國特色",而必須將"中國特色"上升為普遍的真理,將本土化與國際化結合起來,才會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政治文明是有國別的,但卻是沒有國界的。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而又能為其他國家所借鑒的政治發展成果,才稱得上是政治文明。因此,中國政治學者的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就是通過深入的研究,將三十年來中國政治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提升,使其成為政治學學理,以貢獻於全人類。這既是中國政治學者的曆史使命,也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政治學者應該擔當起這一責任。

那麼,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實踐中究竟有沒有創造出具有普遍學理性的經驗呢?我以為,有,而且十分珍貴。誠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不可能有現成的道路和模式可資借鑒,因此需要我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應該說,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人類政治發展普遍規律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有人說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三大支柱,即: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確,這三個方麵基本上可以概括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但是,這三個方麵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而要實現這三者的統一,我以為,必須抓住三個關鍵:堅持黨的領導的關鍵是"堅持依法執政";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關鍵是"堅持社會自治";堅持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堅持公平正義"。而依法執政、社會自治、公平正義既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在這裏,政治文明的本土化和國際化達到了高度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