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樊綱(1953—)(1 / 2)

第一節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個人簡介:

樊綱,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兼任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被認為是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出色理論闡釋者。

1953年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河北大學經濟係;1982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係主攻西方經濟學;1985年至1987年赴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及哈佛大學訪問研究;1988年獲中科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2005年兩次獲孫方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04年被法國奧弗涅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製度經濟學暨過渡經濟學。樊綱被認為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出色闡釋者;曾被《世界商業評論》評選為2004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經濟學家之一;曾經年少成名,20世紀90年代初就與魏傑、劉偉和鍾朋榮一起被稱為京城四少。樊綱還是一位心係國家和民族命運,始終用一個經濟學家特有的理性,分析中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為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保駕護航的有著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的學者。主要著作有:《公有製宏觀經濟理論大綱》、《現代三大經濟理論體係的比較與綜合》、《中國漸進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走進風險的世界》、《發展的道理》等,並在《經濟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灰市場理論》、《論改革過程》、《改革的動態理論》等學術論文近百篇。

文革開始的時候,1953年出生的樊綱剛剛通過了小學六年級的畢業考試,一年半後就近分配,1969年,初中還沒有畢業的樊綱便趕上了上山下鄉的浪潮。而且這一下就是8年,艱辛的體力勞動和食不果腹的農村生活讓這個號稱是在中南海旁邊長大的孩子經受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如果僅憑這一點,樊綱與他的同齡人相比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可貴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依然葆有那種不言放棄的精神。勞動之餘,年輕的樊綱總是搜羅文、史、哲等各種雜書來讀,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到各種蘇聯的小說都成為他寶貴的精神食糧。盡管他也曾迷茫和彷徨,盡管他的努力受到過很多人的質疑,但正是這樣,他讀書少了一些功利的色彩,而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用樊綱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想揭開中國問題之結,想用自己所學、所悟的一些東西去嚐試一番。同時,早期讀馬列原著的經曆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混亂的經濟政策也激發了他對研究經濟問題的濃厚興趣。

1975年前後,兵團準備在一些地方試行農村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辦法,把固定工資製改為工分製,其目的無非是增加一些物質刺激,使收入與勞動掛鉤。樊綱所在的連隊是試點之一。連隊指導員覺得此事不好辦,就找大夥商量。由於學了點政治經濟學,有點底氣,樊綱就想對此事作一番理論分析。他對兵團總部的試點方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設想。連隊指導員聽了很欣賞,就讓他寫成了書麵材料以連隊的名義寄到了兵團總部。沒過多久,兵團正好要召開一個工分製試點的工作會議,於是樊綱和指導員受邀一起去了佳木斯兵團總部。這是樊綱第一次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從此,他對各類經濟問題就更加留意了。

1977年樊綱從村裏的廣播中聽到恢複高考的消息後,他也曾猶豫過:小學的學曆能讓自己邁進天之驕子的行列嗎?經過一番思索,樊綱終於說服自己,毅然決然地報了名,投入到緊張的複習生活中。同年,樊綱如願被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專業錄取,從此跨進了經濟學的大門。在樊綱看來,與他的父輩們相比,他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盡管插隊的經曆,讓樊綱犧牲了很多讀書的時間,但是並沒有完全阻斷他對當時很多現實問題的思考,再加上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期。而他的父輩們則在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學習之後,在本該出成果的時期,被迫離開了自己的事業,有的甚至從此荒廢一生。所以,在樊綱看來:個人是渺小的,其命運是由社會的命運來決定的,因此,隻有改變社會的命運才能改變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