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文明正源的強勢生存——序長篇曆史小說《大秦帝國》(1)(1 / 2)

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國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

不幸的是,作為統一帝國的短促與後來以儒家觀念為核心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刻意貶損,秦帝國在“暴虐苛政”的惡名下幾乎湮沒在曆史的沉沉煙霧之中。有限史料所顯示的錯訛斷裂且不必論,明清小說《東周列國誌》、《二十四史演義》等通俗史話作品,對秦帝國的描述更是魯莽滅裂,放肆褻瀆,將這段曆史塗抹得猙獰可怖麵目全非。這種荒誕的史觀,非但是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間,形成了中國民眾源遠流長的“暴秦”口碑。事實上,對於酷愛說古道今的中國老百姓而言,話本小說、評書戲劇、民間傳說等對民眾意識所起到的浸潤奠基作用,遠遠大於晦澀難懂的史書。兩千年來,在對秦帝國的描繪評判中,舊的正統意識形態與舊的民間藝術異曲同工,或刻意貶損,或肆意塗抹,悠悠歲月中眾口鑠金,中國文明正源的萬丈光焰竟然離奇地變形了。

這是中國曆史的悲劇,也是中國文明的悲劇——一個富有正義感與曆史感的民族,竟將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偉大帝國硬生生劃入異類而生猛撻伐!

悲劇的深遠陰影正在隨著曆史的進步而漸漸淡化,儒家式的惡毒咒罵也已經大體終止了。但是,國人乃至世界對秦帝國的了解,依然朦朧混沌。盡管萬裏長城、兵馬俑、郡縣製、度量衡以至我們每日使用的方塊字(請注意,人們叫它“漢字”),都實實在在地矗立在那裏,人們觀念的分裂卻依舊如斯。

秦為何物?老百姓還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識階層,能夠大體說叨秦帝國來龍去脈與基本功績的,也是鳳毛麟角。

於是,就有了將秦帝國說叨清楚的衝動。

在漫長艱苦的寫作中,這種衝動已經慢慢淡了下來,化成一個簡單的願望——將事實展現出來,讓人們自己去判斷。

雖然如此,還是想將研究與寫作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體說說,給讀者與研究家們提供些許談資,以做深究品評。

通常意義上,“帝國”是一個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個基本特征:其一,統一遼闊的國土(小國家沒有帝國);其二,專製統治或高度集權(民主製沒有帝國);其三,強大的軍事擴張(無擴張不成帝國)。秦在這三個方麵都表現得極為鮮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國,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

所以,這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篇曆史小說,就叫了《大秦帝國》。

秦之作為大帝國,略早於西方的羅馬帝國,但大體上是同時代的。在古樸粗獷的鐵器農耕時代,大秦帝國與西方羅馬帝國一起,成為高懸於人類曆史天空的兩顆太陽,同時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曆史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的。這裏有兩個基本方麵特別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國統一大政權存在的時間極短,隻有十五年;而羅馬帝國卻有數百年大政權的曆史。其二,秦帝國創造的一整套統一國家體製與文明體係,奠定了中國文明的根基,而且綿延不斷地流傳了下來;具有數百年曆史的羅馬帝國,卻在曆史更替中變成了無數破碎的裂片,始終未能建立一脈相承的統一文明。

一個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廢。一個是源與流斷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曆史命運的不同,隱寓著兩種文明方式內在的巨大差異。詳細比較研究這種差異,不是文學作品的任務。《大秦帝國》所展現的,隻是這個東方大帝國的生滅興亡史的形象故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隻是說明,秦帝國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東方帝國,是創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體係的大帝國。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這樣的大帝國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