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成熟的麥穗懂得彎腰(1 / 1)

佚名

有位剛剛退休的資深醫生,醫術非常高明,許多年輕的醫生都前來求教,並渴望投身於他的門下。

資深醫生選中了其中一位年輕的醫生幫忙看診,兩人以師徒相稱。應診時,年輕醫生成為得力的助手,資深醫生理所當然是年輕醫生的導師。

由於兩人合作無間,診所的病患者與日俱增,診所聲名遠播。為了分擔門診時越來越多的工作量,避免患者等得太久,醫生師徒決定分開看診。

病情比較輕微的患者,由年輕醫生診斷;病情較嚴重的,由師父出馬。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指明掛號給醫生徒弟看診的病患者比例明顯增加。起初,醫生師父不以為意,心中也高興:“小病都醫好了,當然不會拖延成為大病,病患減少了,我也樂得輕鬆。”

直到有一天,醫生師父發現,有幾位病人的病情很嚴重,但在掛號時仍堅持要讓醫生徒弟看診,對此現象他百思不得其解。

還好,醫生師徒兩人彼此信賴,相處時沒有心結,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雙方都能接受的標準製度,所以醫生師父並沒有往壞處想,也就不至於到懷疑醫生徒弟從中搞鬼、故意搶病人的地步。

“可是,為什麼呢?”他問自己,“為什麼大家不找我看病?難道他們以為我的醫術不高明嗎?我剛剛才得到一項由醫學會頒發的‘傑出成就獎’,登在新聞報紙上的版麵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

為了解開他心中的疑團,一個朋友來到他的診所深入觀察。本來這個朋友想佯裝成患者,後來因為感冒,也就順理成章地到他的診所就醫,順便看看問題出在哪裏。

初診掛號時,負責掛號的小姐很客氣,並沒有刻意暗示病人要掛哪一位醫生的號。

複診掛號時,就有點學問了,發現很多病人都從師父那邊轉到醫生徒弟的診室。問題就出在所謂的“口碑效果”,醫生徒弟的門診掛號人數偏多,等候診斷的時間也較長,有些病人在等候區聊天,交換彼此的看診經驗,呈現出“門庭若市”的場麵。

更有趣的發現是,醫生徒弟的經驗雖然不夠豐富,但就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問診時非常仔細,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溝通較多、也較深入,而且很親切、客氣,也常給病人加油打氣:“不用擔心啦!回去多喝開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會好起來的。”類似的心靈鼓勵,讓他開出的藥方更有加倍的效果。

回過來看看醫生師父這邊,情況正好相反。經驗豐富的他,看診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無須開口多說,他就知道問題在哪裏,資深加上專業,使得他的表情顯得冷酷,仿佛對病人的苦痛已然麻痹,缺少同情心。

整個看診的過程,明明是很專業認真的,卻容易使病患者產生“漫不經心、草草了事”的誤會。當朋友向醫生師父提出這些淺見時,師父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我自己怎麼就沒有發現!”

這就是麥穗彎腰的哲學。其實,很多具有專業素養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

他們並不是故意要擺出盛氣淩人的高姿態,但卻因為地位高高在上,令人仰而視之,從而產生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感。

別忘了,越成熟的麥穗,越懂得彎腰。

或者,我們也可以來個逆向思考,越懂得彎腰,才會越成熟。

大道理超越一般,已經很不容易。但是要當心的是“曲高和寡”,即便你已經很優秀,超越了標準,也要俯下身來,到一個世人可以接納的程度,才能抹去與他人的距離,解決溝通的障礙,達到心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