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即使像洛克菲勒中心這樣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築也能順利買賣,說明美國製度中對於私人產權的尊重,而這也是美國在這次商業博弈中最終勝出的原因之一。
二戰以後,日本經濟快速增長。到了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進一步穩定發展。與此同時,歐美發達國家卻由於政府長期過分幹預經濟、低效率的國有福利體係、石油危機等多種原因而陷入了經濟停滯。世界範圍內,日本經濟可謂一枝獨秀。日本製造的工業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所向無敵。美國幾乎隻有招架之力。
一國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其生產效率的提高。這必然提高其貨幣的購買力。而且,美國等國也非常願意看到日元的升值,這樣將會減弱日本出口工業產品的競爭力。於是,1985年,美日英德法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規定美元實現貶值。這樣也就是提升了日元的幣值。“廣場協議”簽訂以後的幾年,日元幣值差不多上升了三倍。
於是,手裏拿著大把美元的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大肆購買。普通消費者在夏威夷之類的地方買一些商品,美國人倒還高興,但令美國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對美國企業資產的大量收購。這些揮舞著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對價格根本不屑一顧。他們似乎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美國正在變成日本的第四十一個縣”。
整個美國盡在彀中
到了1989年,日本人購買美國資產達到了頂峰。這一年的6月,索尼公司宣布,他們以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購買了美國娛樂業巨頭,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此舉是索尼公司由製造業轉向娛樂業的戰略行動之一。此前,三菱公司已經以14億美元購買了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這個代表著美國資本主義進入全盛時期的偉大建築現在屬於日本人了。
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日本人在美國大量購買資產,尤其是購買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影片公司這樣的影響巨大的企業資產,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極大反響。目睹本國眾多有影響的大公司、大產業轉而由日本人充當老板,美國輿論驚呼,這簡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國,上一次是在珍珠港。美國人甚至自嘲說: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傳來消息,日本人買走了自由女神像。
在日本人這一邊,則是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很多日本人為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瘋狂購買沾沾自喜,多年來隻能對美國唯唯諾諾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經濟規律教訓了日本人
不過,沒過多長時間,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三菱公司購買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為經營不善,難以承受巨額虧損,不得不以半價再次賣給原主。索尼購買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的行為,後來也被證明是日本虧損最大的企業並購案。
進入90年代以後,日本逐漸失去了大量收購美國資產的勢頭。以前收購的那些資產許多變成了經濟包袱,不但不能帶來收入,還要想辦法擺脫,計算機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更降低了日本收購的那些傳統產業的盈利能力。最終,人們不得不承認,當初那些被認為目光短淺、唯利是圖的美國資產出售者其實是對的。
始終隻考慮經濟指標的美國商人不但贏得了經濟效益,並沒有因此失去美國,而且還在未來的發展中再次搶得先機。
可是那些日本購買者呢?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當初的許多購買行為沒有嚴格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日元升值帶來的財富膨脹讓他們頭腦發熱,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不受經濟規律的製約。日本人往往是出於非經濟目的而購買那些資產的,至於這些資產能不能在日後帶來足夠的收益,他們並沒有進行足夠認真的考慮,而以後的局勢發展也讓他們為自己忽視經濟規律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也許有人會感慨,不管怎樣,總是美國人勝出。老牌資本主義,果然厲害。還有人因此深信存在某種陰謀。美國人設計了圈套,並成功地誘使日本人上當。這些看法都不得要領。
美國的成功,實際上來自於製度的優勢。通過出口工業品掙到了大筆美元的日本,當他們想要購買外國資產時,為什麼大多選擇美國呢?正是因為美國有可靠的產權保護,有優良的經營環境,有完善的法律製度。因為有這些製度優勢,於是,美國人為購買日本貨而支付的美元,通過日本人購買美國資產又回到了美國人手中。
大道理由於缺乏遠見,買下的企業如脫不掉的濕布衫,將自己陷於絕境。在巨大的誘惑和勝利麵前,要控製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保持理智,尊重經濟規律,謹慎對待並充分估計潛在的風險,才能避免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