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四章 令諸葛亮鬱悶無比的草船借箭(2 / 3)

魯肅聽聞諸葛亮這番勸告。很是感慨。魯肅本就沒有怨恨孫權的意思,此時更是念起孫權好來。隻不過,魯肅與徐庶相談多日,當初的意向,早就動搖了。要知道,魯肅地根本誌向乃是強國,富民,安天下。這也是魯肅幼年就訓練鄉兵的原因。那時候,大漢朝可還沒有諸侯崛起呢。而那時候的魯肅,雖然不凡,可終究年少,更不可能未卜先知。

故此,魯肅感歎道:“孔明,你之意,我深知之。然,我絕無怨恨吳侯之心。為人君者,當通製衡之道。提防臣下,那也是不得已所為,非其自身所能主宰。即使如我,亦當如此。我心安之。但,我之願,在於強國,絕非偏安江南一偶。你早知之。昔日,你我論及時局,我因劉太尉勢大,曾有心助其迅速一統天下,以免多傷國之元氣。以為外族所窺。然而,你言道:國之根本,在於門閥秀民,而幽州破除土地,容納外族,都是動亂根苗。即使以勢,強行安定,卻難免數年之後,軍閥割據,坐下更大的隱患。故此,你我才相繼輔助吳侯,意圖依舊規,逐步安穩天下,帶民生安定,而後緩圖之。可是,我最近見聞增廣,始知天下之大,絕非中原之地所能概括。狄夷之族,也絕非外族,終是我炎黃子孫。同是黑發,黑瞳,黃色肌膚。隻有那碧眼,金發,以及膚色各異,與我炎黃子孫大不相同者。才是外族。故此,我有心到那幽州遊學,廣博見聞。以定我之誌。”

諸葛亮聞言,心中也是一動:貌似孫權就是碧眼,難道孫權不是天生異像,卻乃是血脈不純,非我炎黃子孫?

不過,諸葛亮隨即就把這個念頭驅出了腦海。自己既然已經出山輔佐了孫權,哪能想那麼多雜七雜八的。

諸葛亮遂言道:“子敬,增廣見聞雖好。可此時正是大戰在即,正是吳侯用你我之時,你我豈可輕離?理當局勢穩定,再有此想。”

“這是自然。若是我此時離去,豈不成了負恩,貪生之人。莫說世人見責。我亦無顏苟活於世。”魯肅肯定的說道。

諸葛亮聞言,即知魯肅去心已定,絕非言語所能動搖。必要分清虛實,才會有所取舍。不過,諸葛亮終究與魯肅交情不錯。卻也沒準備對魯肅如何。而且,諸葛亮堅信自己的觀點不會有問題。魯肅看明白了,想明白了,自然還會回來幫自己的。

故此,諸葛亮對魯肅直言說道:“幽州新政,確是增廣見聞之所。隻望子敬善學之,莫為表麵所惑。就算新政與成規不相懸殊,也要莫忘忠臣不仕二主。定要學成回來與我相商,輔佐吳侯,成就霸業。”

魯肅感諸葛亮其意甚誠,也點頭允之。

諸葛亮這才又笑道:“休提那些後話,而今子敬可要幫我引曹操深入江南,困陷其中。便於我之軍略實施。”

魯肅正色道:“理當如此。”隨後,又對諸葛亮說道:“我已為你備下十萬雕翎。你與之公瑾之後,公瑾自會引那曹操入這八百裏的水泊。將那曹操大軍困於江南。隻是若有人問起你十萬支箭,從何而來。我一時卻無借口。”

諸葛亮心中感動,這魯肅果然很夠朋友,確如自己所料一般,早就給自己準備好了。

不過,諸葛亮雖然心中感動,表麵上卻沒表露出來。隻是平常的說道:“十萬支箭,暫時卻無需子敬為我操辦。我自有取處。隻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隻是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恐別生事端。”

魯肅雖然允諾,卻不解其意。而且,魯肅相信周瑜的為人,絕不會在大敵當前之時,故意難為諸葛亮,以至於破壞安定團結。再加上,大敵當前,擅自出營,那可是死罪。調動二十艘大船,上千的人手,更不是小動靜,要想讓周瑜萬全不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周瑜可不是被人架空了的擺設。

故此,魯肅還是把諸葛亮今夜到訪得前前後後,詳詳細細地向周瑜說了。

周瑜聞言歎道:“子敬如何可與諸葛表明心智。如此,我之意,恐也難免為他所獲。我卻要另作他意了。”

魯肅卻是毫不在意。反正魯肅從來也沒有過於孫權翻臉的心思。

故此,魯肅笑道:“你與吳侯始終還是連襟。那二喬姐妹情深,你若與吳侯計較,難免小喬心傷。你如何忍得?如此正好,也免得你難做。往事具去。就連孫伯符與國太這些當事者,為了孫家大業,都不與吳侯計較。你又何必強自出頭。待此事畢。你我與孫家恩義清償。或歸隱山林,或前往幽州廣博見聞,豈不皆是樂事。就算你欲在幽州大展拳腳,有此大勝,天下何人敢相輕?豈不是照樣任你我一展所長。”

周瑜點了點頭。無奈的接受了事實。

隨後,周瑜又盤算一二,看看營外天色。心中對諸葛亮的言行料之一二。為魯肅解惑道:“三日內必有大霧垂江。想是諸葛也懂天文,意欲借此,夜走曹營,騙取曹操的箭支。”

魯肅這才恍然。不過,周瑜說完之後,又有所疑慮的說道:“隻不過,箭支強勁。衣甲尚且穿透,草人如何擋得?這卻是奇了?”

但是,周瑜雖然疑惑,卻不準備深究。既然諸葛亮夜訪魯肅,而且直言不諱,日後自有人情在其中。當今正是自己成就千秋聲明之時,哪能因小而失大?就算諸葛亮弄不到一支箭,那也要暗中給諸葛亮湊齊了。好借機貶低曹操智慧,一掃船隻不敵的頹廢。反正不過是一個名目而已。

當下魯肅在周瑜的默許下,撥輕快大船二十隻,各船三十餘人,並布幔束草等物,盡皆齊備,候諸葛亮調用。

然而,卻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大的動靜。隻是象征性的去了一趟木匠營。

魯肅知道諸葛亮是在等大霧垂江,故此,也不催促。

至第三日四更時分,諸葛亮密請魯肅到船中。魯肅明知故問道:“孔明召我來何意?”

諸葛亮笑道:“特請子敬同往取箭。”

“何處去取?”

諸葛亮神秘的說道:“子敬休問,前去便見。”

魯肅暗中撇嘴:不就是要去曹操那裏騙麼。公瑾早有所見,這還瞞誰?

不過,魯肅先前答應過諸葛亮,不把此事說與周瑜。故此,魯肅也不好在此時給諸葛亮挑破。

諸葛亮隨即命人將早就準備好地軟木擋板,掛在船隻兩側。並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望曹營進發。

魯肅見此,心中明白:原來草人不過是孔明用來迷惑曹操的疑兵,承接箭支,卻還是要靠這些軟木擋板。

魯肅所想,那是一點不差。而且,好在江南雨水眾多,氣候溫和。這軟木也就不是什麼稀罕東西。卻讓諸葛亮不動聲色間,就操辦齊了。

是夜,果然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麵不得相見。這要不是魯肅在周瑜默許下給諸葛亮調派的都是精銳水軍,那操船的更是對水道熟悉無比的老水手了,別說是到曹軍水寨了。早就不知道在哪撞毀了。

要知道:長江水道,江流迅猛,礁石暗布,凶險無比,向不夜航。

當夜五更時候,船已近曹操水寨。諸葛亮命人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呐喊。

魯肅心知諸葛亮用意,可還是忍不住問道:“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

魯肅倒不是害怕被曹操派人給抓住。這些戰船,那都是魯肅親自挑選的上好戰船。別說是這大霧垂江的天氣,就是朗朗乾坤之下,魯肅也堅信曹操的船不可能追上自己這些快船。這在前幾日與曹操對戰之時,那就早已證明了的。若不是那曹操大船可以噴火,正是木質船隻的克星。如何怕的曹操船隻眾多。隻是,若是曹操派人出來了,那諸葛亮卻如何騙得了曹操箭支?故此魯肅發問,想看看諸葛亮是不是還有什麼別的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