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著事先的計劃,劉明剛坐下不久,陳琳就上本道:“自帝登位以來,強梁曹操,孫權,盡絕朝賀。蓋因天子年幼,故乃相欺。且,天子年幼,事理不得辨,雖太尉大人攝政,可代為行事。終究名不正,言不順。群臣無可寄托。而臣又聞孟子言:五百年必有聞世者出。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硃,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今漢克秦,又近五百餘歲。太尉大人持掌幽州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乃當世之聞世者。群臣會議,言漢氏中興,當在太尉大人。望太尉大人,不負群臣,以山川社稷為重,自領漢氏大統。威懾不臣者。依次,上合天心,下合民意,祖宗幸甚!生靈幸甚!臣等議定,特來奏請。”
陳琳說罷,那些事先知道,自然齊聲附和。事先不知道的,也是人微言輕,用不著提前知道。故此,此時也不敢亂說什麼。隻有初來乍到的王允,對此措手不及,分外的意外。
王允當即站出來說道:“不妥,不妥。想高祖提三尺劍,斬蛇起義,平秦滅楚,創造基業,世統相傳,確近五百餘年,可陛下雖幼。並無過惡。且,太尉大人乃陛下生父,自古帝位傳承,都是由上給下,由子承父,哪有由父承子的道理?”
王允剛剛說完,素有賢名的華歆就站了出來說道:“自古以來,確無父承子業一說不假。可我幽州基業,一磚一瓦,皆由太尉大人親建,又何來父承子業一說?至於那個名號,不過是一場鬧劇,周歲幼兒,如何管得了國家大事?”
華歆朗聲喝問,那真是拳拳為國之心,可章日月。王允立時無話。
隨後,華歆又悲天憫人的言道:“而今,幸得太尉大人攝政,尚且無事,可此例一開,後世若有雷同,必然效仿,那是幼子勤政,不是後宮垂簾,就是權臣弄國,必將國無幸事,民不聊生。故為蒼生計,懇請太尉大人廢此陋俗,以為後世表率。使後世若有雷同,取宗室賢哲親政,使我大漢長久不衰。”
劉明假意說道:“話雖如此。可我子承接大統,乃先皇所賜,我為朝臣,不可輕越。”
荀彧則邁步而出,朗聲說道:“天地君親師,五常並列。天子雖尊,可仍是主公之子。主公又有何逾越之處。何況,今天子年幼,品行不定,聰慧不顯,為蒼生計,主公也應先自立,而後擇德而傳。豈可輕率就將此位歸咎幼兒。”
荀彧剛說完,荀攸又邁步而出道:“我文武官僚,皆欲奉主公為帝,定天下而興劉氏,共圖功名;不想主公堅執不肯。如此,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天下必為逆臣篡奪,臣惶恐。懇請主公為天下蒼生計,起登大寶。”
劉明再次推辭道:“非我推阻,實恐天下不明之人議論。”
蔡邕當即邁步而出道:“聖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今主公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隨著蔡邕說完,劉明手下的眾位大臣,楊軍、華佗,郭嘉、賈詡,荀彧、荀攸,華歆、柄原,陳琳、禰衡,糜竺、孫乾等等,全都上前跪倒,齊請劉明榮登大寶。
那劉明貼身的典韋更是爆喝道:“主公登大寶,乃是天意人願,不可辭。”
此時,群情激奮,就是剛才跳出來說話的王允,都被融入了這股熱烈的氣氛中,讚同劉明稱帝。
此時,劉明還假意道:“陷我不義,皆卿等也!”
郭嘉等人一陣爆寒:太卑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