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4日這次上海複旦的培訓,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專家的講座,不是參觀學校的亮點,而是我聽了徐方瞿教授講座後,他在規則和機製這個內容中帶給我的觸動和感悟。在《複旦行之一》中,我有這樣一段博文:他認為當一個單位有某一個目標時,才會去設計製度,這個目標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高尚的,但是機製所實現的目標和製度設計所追求的目標是有很強的反差的,絕大多數是不一致的(對於這一點,我的感觸尤其深,隨著學校的不斷長大,我也一直努力追求推出更合理的製度,但是在實施時,產生的機製卻往往與我的初衷有距離)。他還提出,機製就是在一個管理係統內,使多數人作出同樣的決策,采取同樣行為的行為原理和驅動力。

何謂規則?百度是這樣解釋的:規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製定和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製定並通過的,由群體裏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何謂機製?百度是這樣解釋的: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學和醫學通過類比借用此詞,指生物機體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以及其間發生的各種變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相互關係。現已廣泛應用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按徐教授的說法,“機製”這個詞在原本在管理學中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說管理學中原來是沒有“機製”這種說法,“機製”這個詞在管理中被廣泛運用,也是在不長的時間裏才出現的,但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機製”這個詞如今在管理中被提到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說實話,在聽這個講座前,我對規則與機製是否有區別,到底不同在哪裏,也是一頭霧水,或者說有點清楚,但是絕對不是非常清晰和明了。

以學校管理為例,像東湖這樣一所新學校,要想很好運作起來,肯定需要一整套完備的製度去支撐、去推行、去規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兩年隨著學校的不斷擴大,我明顯感覺到製度的推行出現了與我初衷不吻合,相背離,甚至背道而馳的現象。一開始,我震驚、苦惱,有一度甚至感到無奈,雖然我一直堅信“天使效應”,雖然我也一直感覺到學校的總體工作氛圍是相當不錯的,但是製定的規則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作為管理者,我的內心肯定是痛苦的,肯定是糾結的,肯定會想著如何把製度執行得更好。一開始,我認為是否是製定的製度沒有站在老師的立場上,沒有得到老師們內心的真正認同(但一想又不大可能,因為學校每個製度的推出都是充分征求了老師們的意見,幾上幾下,民主表決而定的);後來又想是不是製度的執行過程中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落到節點上,但是事實證明也不是。

聽了徐教授的這個講座後,我才恍然大悟,問題不是出在製度的製定上。製度的製定是以目標為綱領的,就像東湖的目標是辦一所“讓每個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讓每個員工感到自己很重要”、“讓每個家長慶幸自己的選擇”這樣的學校,由此,製定的規章製度肯定是圍繞這三個層麵的工作盡量做到完美和理想的。真正的問題出在製度的執行上,在製度執行的過程中,單位內就會自然形成一種運作機製(就像上文所講的,機製就是在一個管理係統內,使多數人作出同樣的決策,采取同樣行為的行為原理和驅動力。),再說得直白一點,機製就是一種自發形成的、事關利益、約定俗成的執行係統。當這個機製運行中出現製度無法調控的情況時,那就是人的私心在發揮作用了。我一直認為隻要是人,那都是會有私心的,這是很正常的,私心的呈現程度在於這個人內心的世界觀、人生觀、事業心、責任心等對他(她)的製約。

想通了這一點,我又想起了我一直在認為的,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那就是做氛圍。我一直認為一所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做好教師工作的氛圍,孩子學習活動的氛圍,員工工作的氛圍,家長配合學校的氛圍,社區配合學校的氛圍,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覺得做氛圍其實就是打造機製,打造一個適合這個學校,打造一個大家都認同的運行機製,對於一所學校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人是有私心的,惰性也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少做盡量少做是每個人麵臨一項工作時都會不知不覺想到的,那怎樣才能改變這個既存事實,我想惟有機製。要想有這個向上的積極機製,我想就需要管理者在製定規則時,盡量預設到規則執行時機製產生的後果,就像一個下棋高手,應該在充分考慮到這一步棋後的第三步、第五步,甚至是第十步應該是怎樣走的。

作為管理者,要把握的是如何讓好規則產生好機製,而不是好規則養成不良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