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吃了苦不一定會成功,但想成功一定要吃苦(1 / 1)

“吃苦”一詞已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活。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每個人都生活在安適的生活中,儼然成了一個個“吃苦”的絕緣體,但這並不代表“吃苦”的精神已經過時,相反,我們更應該多吃苦。

古語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隻有經過痛苦的磨礪,寶劍才能發揮出削鐵如泥的威力;隻有經過寒冬的考驗,梅花才能散播出清幽的芳香。人也是如此,當人在忍受痛苦時,他的意誌力就會隨之提升,而這正是人走向成功的關鍵。

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辛伯達的勇敢的航海家,每次總是去尋求那種與大自然抗爭,與海盜搏鬥的驚險航行,而恰恰是這些經曆使他應付危機的能力大大增強,使他一次次大難不死,安抵目的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千千萬萬的強者,也正是從克服他們遇到的困難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成就。

比如著名企業家馬雲,本來在學校裏當英語老師,職業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可是不甘平庸的馬雲內心懷著幹一番大事業的激情,尋找著創業的機會。他說:“我自己已經30歲了,我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麼公司,隻要有一個行業我一定跳下去。”

1991年,馬雲第一次創業,成立海博翻譯社,第一個月的收入是700元,而當時的房租是2000元,馬雲遭到一致的譏諷。為了維持海博翻譯社的正常運轉,馬雲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資本積累方式來維持運轉。

1995年,馬雲創立中國黃頁的時候,麵臨的依然是困難的處境。那個公司,隻租了一間房間當辦公室,隻用了一台電腦,一塊錢、一塊錢地數著花,而注冊的時候,中國還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馬雲的操作顯得頗具草根性:把中國企業資料集中起來,快遞到美國,由設計者做好網頁向全世界發布,利潤則來自向企業收取的費用。

1999年3月,在杭州創辦阿裏巴巴公司的時候,馬雲所麵臨的環境依然困難重重。為了節約費用,公司就安在了他的家裏。他和他的創業夥伴們沒日沒夜地工作,地上有一個睡袋,誰累了就鑽進去睡一會兒。

無論有多麼困難,馬雲從來沒有放棄過,所以才有了他後來對成功的總結:“如果問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是永不放棄,沒有放棄。”

從表麵上看,像馬雲這樣的創業者似乎在自討苦吃,放著安穩的、收入不菲的工作不去做,卻要下海做風險大、有挑戰的事。創業是很辛苦的,甚至麵臨巨大的風險,但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成就感,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他們義無反顧。

在困難麵前能否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賴於和困難拚搏的心理準備,也有賴於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許多人在困境之中所以變得沮喪,是因為他們原先並沒有與困難作戰的心理準備。在進展受挫,陷入困境時便張皇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到處求援,或借酒消愁,這些做法隻能徒然瓦解自己的意誌和毅力,客觀上是幫助困難打倒自己。因為他們根本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所以原本可以征服困難的可行計劃便都被停止執行,本來能夠克服的困難也變得不可克服了。

古人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死地”即苦難,“後生”即成功。意思是人隻有經曆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吃苦是獲取成功的秘訣,也是每一位渴望走向成功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有道是“苦盡甘來”,當一個人通過勤勞苦幹,使自己的能力提高到了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有各種發展機會降臨。

古語有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之滋味,最根本的要義在於,它是成功之前必經的體驗。就如吃帶苦味的菜,初入口時也許會感覺苦澀,難以下咽;待到回味時,卻會讓人體會到它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