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現在總算明白了那些很“牛”的古人常說的一句話:“藏之名山,以待後人!”這裏麵,透露出孤芳自賞,不被世人理解的寂寞。可是,這些真正的能夠改變人類的實踐和思想,藏在深山裏,萬一沒有能被後人發現並理解,那將如何?那就會被永遠的埋沒。悠悠千年,也不知沉埋了多少傑出人士的閃光思想和偉大貢獻,煉師,作為這個群體的主流,常常不能被人理解。人們雖然崇拜,但卻隻能看著他們的身影,緩緩消失在“雲深不知處”。
太傻了!功成身退,名隱深山,有誰能知道,有誰能理解?李玄心想,我來到這個世界,便是要將這些藏在名山的東西,發掘出來,推而廣之,造福世人!
李玄發了一通感慨之後,才發現洞裏的師兄們都看著自己。知道這《五金粉圖訣》自己一下子是弄不明白的,一定要細細研讀過以後才能開始試煉。師傅已經下山去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開一座造酒坊,燒製“劍南燒春”了。這麼好的生財之道,誰也不會視而不見。
李玄當即跟眾師兄商量,把山上的人分成了三組。二師兄鐵良和五師兄林瓚,加上土根,三人研究造一座新型的爐窯。因為煉鋼煉鐵燒瓷燒玻璃,都需要一座能夠達到極高溫度的熔爐。其中關鍵的問題是要先找到耐火材料,所以李玄讓三人從洞中現存的礦石及各種陶土中篩選,先用小爐試燒,找到相應難以燒化的材料。
黃庸則專門尋找一些帶有香味的花,浸泡後用新製的蒸餾器提煉,繼續找到不同香型的香精油。
李玄自己則仍與蘇柯、鳳磊組成三人小組,專門研究那五卷經書中的黃白術。
眾人都覺得這樣分工挺好,分頭便去忙碌。可憐年齡最小的李玄,反而成為分派任務的“大師兄”了。
李玄的三人組首先進行文字工作,把《五金粉圖訣》的第一卷,先用楷書抄寫一遍,然後分析其內容。李玄畢竟是個文科生,弄點詩詞古文還湊合,可是要讓他很快地理解這些像天書一般的煉丹經書,急切之間,總還有些困難。因為書中所寫的各種藥名、地名、器具的名稱,完全讓他一時摸不出頭腦。
“有空一定得編一部煉丹辭典!”他心裏暗暗發發誓。否則誰也搞不清楚水銀有十幾種別名,而有些重要的東西,都用隱語。比如“庚”就是指“金”,煉師們的思維實在是有些古怪,非要繞幾個彎子才行。
看了半天,還是在蘇柯的幫助下,李玄才終於明白,狐剛子在第一卷中記載了金銀礦的找礦方法、采礦及提煉技術。這第一卷,根本就不是變化金銀的,而是真金白銀的從天然礦石中提煉。
這真是一位偉大的實幹家,他跋山涉水,遍訪山川,記下了許多金礦和銀礦、鐵礦、銅礦的地理位置,甚至怎樣判別礦藏的大小,識別真假。
“其金礦若在水中,或在山上浮露出形,非東西南北陰陽質處而生,大小皆有棱角,青黃色者尺是鐵性之礦,其似金,不堪鼓用。此乃愚人金也”。
“愚人金?”李玄覺得古人有時真的很搞笑。咋不說愚人節呢?老祖師啊,你不是弄了本經書來愚弄一下我的吧。
蘇柯在邊上指著這“愚人金”三字道:“此亦為‘金牙石’,其下有‘自然銅’,非真金也!”
再仔細看下去,才發現狐剛子絕對算是個偉大的地質學家加礦物學家。他不僅描述了找礦的方法,還給出了如何從金礦中提煉純金的方法,分為三種,一種是“出水金礦法”,李玄估計那一定是從水裏淘出來的沙金的提純之法。另一種是“出山金礦法”,就是將山中開采的金礦提純的方法。用了很多種藥物,如胡同律等,李玄根本不知它是何物,隻好跳過不看。
第三種是“作煉錫灰坯料爐法”,李玄實在是看不懂,倒是鳳磊看了後說:
“此法原來是傳自狐剛祖師啊,今日所言的‘灰吹法’,乃是提煉金銀的不二法門啊。”
李玄可不知道什麼叫“灰吹法”,如果他是個搞科學史研究的,也許就會知道,這種方法,不僅古希臘人在用,而且在中國,也一直沿用到清朝。
“此‘煉錫’非錫,實乃鉛也。以鉛與金銀先合,去掉雜物,再使鉛熔去,留下真金銀。祖師爺真神人也。”鳳磊畢竟有煉丹經驗,他一眼便看出了這灰吹法的奧妙。
聽他這麼一說,李玄也有些似懂非懂了。鉛的熔點很低啊,先跟礦石中的金銀結合變成合金,會沉到爐底,上麵的礦渣便是雜質了。再把這鉛與金銀的合金重新煉過,在灰坯中分離開來。實在是很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