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大步走回道院,從工地上找了一匹快馬,一陣疾馳,便到了建福宮下,將馬交給門口的小道士,他曾經多次來找麻黑道人,所以建福宮的道士們都認識這位道門博士。李玄片刻不停,一溜小跑便上了山。
到了丈人湖,李玄招來擺渡的道士,揚了揚自己的道錄,命令他們將船藏起來。遇到有軍丁索船,絕對不許放行。
從丈人湖往上,李玄走了兩個時辰,等到他氣喘籲籲地上了老君亭,天色已經擦黑。
擦了擦汗,李玄站在這青城第一峰上,遙望八百裏青城,在夕陽落山之後,慢慢變成一座黑暗的城廓,心潮也不免起伏不定。
匆匆下了這個命令,當然是想給這群驕兵一個下馬威,但這也是一場挑戰!不僅是對三百個士兵,也是對他李玄自己。
穿越到天寶盛世,大唐帝國表麵上無比光鮮,實際上已經千瘡百孔,暗竇叢生。天寶十年的南詔之戰,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兩場戰爭,將大唐的元氣折損得十去其八。李玄並不想打仗,如果能保持十年以上的安定,也許他就能夠通過科技的發展,來帶動商業經濟,從劍南到長安,走一條富民強國之路。
可是,曆史並不能讓他如願。他如今落在了曆史的夾縫裏,隻有勃然奮起,才能脫穎而出。所以,他不得不介入軍事。
如果單從軍事上說,劍南的唐軍,隻要不犯愚蠢的錯誤,要戰勝南詔的軍隊,基本上沒有懸念。可是,南詔的背後,還有一個強大而神秘的土蕃。
從開元年間開始,大唐、南詔、土蕃便形成了一個三角關係。李隆基支持六詔之一的蒙舍詔,統一了雲南各個部族,使南詔成為大唐的藩屬國。但是,土蕃與大唐時戰時和,而南詔成為其中一個關鍵的棋子。土蕃一直想zhan有彩雲之南那塊富饒的土地,一直想聯合南詔,共同對付大唐帝國。天寶十年的南詔之戰,便成為曆史的轉折點。
南詔借土蕃之兵,打敗了鮮於仲通的劍南大軍,打開了西南的門戶。這段曆史,一直影響後世幾百年,大理的立國,西南的長期動亂,由唐至宋,一直影響了國運。即使是在唐朝,天寶十年和天寶十三年的兩次大戰以後,南詔逐漸蠶食劍南道的州縣土地,而吐蕃也從中得利。後來,凶悍的吐蕃人甚至一度攻占了長安。這不能不算是唐人的奇恥大辱!
要維持長年的安定,首先必須要解決吐蕃問題。李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膽的定策。打南詔,不隻是為了征服那個叛亂的小國,而是為了解決吐蕃!隻有把吐蕃打痛,打殘,才能一勞永逸地保持西南的安定,甚至對整個西域,都有戰略上的重大意義!
大策已定,李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眼下這支三百人的軍隊做起!
~~~~~~~~~~~~~~~~~~~~~~~~~~~~~~~~~~~~~~~~~~~~~~~~~~~~~~~~~~~~~~~~~~~~~~~~~~~~~~~~~~~~
土根實在搞不明白,李玄為什麼要交給他這樣一個差使!
莫名其妙地把他“發配”到軍中來,而且一上來便要帶著一百五十人爬上彭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