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部表情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個性。有經驗的人,從一個陌生人的麵部表情和麵部形象就能準確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類型和當時的心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察言觀色”、“心如其麵”。
人的麵部表情豐富多樣,在人際交往中,對於情感表達、傳情達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麵部表情通常能夠傳達出人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麵部表情來促進溝通的進行。在與人交談時,要對人報以真誠的微笑,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禮貌、熱情和友好。為了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臉色、眼神、眉毛都應協調配合有聲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如果表情缺乏真誠,就難以做到深入的交流與溝通。而隻有感情真誠,表現出的表情才是真實自然的,才能起到感染對方的作用。
總的來說,說話時的麵部表情應該是誠懇坦率、輕鬆友好的,而不應該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嘴臉,也不應顯出自負的麵孔,那樣就會從心理上把聽者拒之於千裏之外。此外,表情還應該是落落大方、自然得體的,是由衷的,而不應該是矯揉造作、生硬僵滯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不斷地加強自身內在的修養。
培養良好的說話風度
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是否具有說話的魅力,直接影響到他是否具有吸引對方的能力,關係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還影響到他能否在與別人說話時表現出自信,能否具有自如說話的勇氣。所以,我們在訓練自己說話的自信心時,也要注意增加自己說話的魅力。
組成說話魅力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每個人說話的內容,說話時選詞造句與構篇布局的材料、手段,說話的語氣、語調,說話的身姿、手勢、表情……都可以折射出一個人是否具有說話的魅力和風度。
說話有風度一般指的是美好的舉止、姿態及表情等。說話的風度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言語表現,是一個人涵養的外化。使自己的說話具有風度,是增強自己說話魅力的重要途徑。良好的說話風度,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無論是男士說話中那剛毅穩健的氣質,還是女子說話中那風姿綽約的魅力;不論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禮的談吐,還是政治家那穩重雄健的言論,都會令人仰慕不已、傾心無比。正如德國戲劇家萊辛所說:“風度是美的特殊再現形式。”
孔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風度正是外在語言和內在氣質的恰當配合。首先,風度是一種品格和教養的體現。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沒有優雅的個性情趣,其說話必然是粗俗鄙陋、瑣穢不雅。其次,風度是一種性格特征的表現。比如性格溫柔寬容、沉靜多思的人,往往寥寥無句的輕聲細語就能包含濃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獷豪放、性情耿直者,則說話開門見山、直來直去。再次,風度是涵養的一種表現。這主要表現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後,風度是一個人說話的選詞造句、語氣腔調、手勢表情等等的綜合表現。如法官在法庭說話時,則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邏輯縝密。
說話的風度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洋洋灑灑、侃侃而談是風度,隻言片語、適時而發也是風度;談笑風生、神采飛揚是風度,溫文爾雅、含而不露也是風度;解疑答難、沉吟再三是風度,話題飛轉、應對如流也是風度;輕聲慢語、彬彬有禮是風度,慷慨陳詞、英風豪氣也是風度。每個人在培養自己的說話風度時,應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愛好、思維能力、知識結構等有所選擇。另外,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下,其說話的風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與在家裏和家人閑聊時,則表現為兩種相差甚遠的風度。
說話的風度是人的一種自然特色,是與時代相吻合的。我們反對脫離時代追求風度;我們也反對脫離自己的個性、身份去講究風度。任何東施效顰、搔首弄姿、沒有個性的說話都毫無風度可言。
在平時的說話、判斷或講座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同樣的話,這個人說,我們就很願意接受,而換成另一個人說,我們就不但不願接受,而且還會產生一些反感情緒。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呢?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問題,而說話態度又是說話人風度的最直接體現。
我們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讓對方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們。如果說了話,別人沒什麼反應、不信服或產生反感,這就沒有意義了,說了還不如不說。那麼,怎樣才能鍛煉出一種說一句是一句的理想口才呢?這就要求說話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對方,力爭培養出一種相互了解與同情的氣氛。
也許,人人都懂得,對方無論講什麼都無關緊要,最重要是他的態度。如果態度好,大家都願意跟他談,即使他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不滿意我們的行為,我們也仍然願意跟他談。如果態度不好,就是再好的話題也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呢?就是對人要有正確的了解和充分的同情,此兩點是良好態度的基本內容。然而,如何把我們對人的了解與同情讓對方感覺到呢?態度良好的重要表現正體現於此。如果我們不注意這種表現,那麼,即使我們是很有同情心的人,若不能讓人感覺到這一點,那也可能會被他人認為是冷漠、驕傲、自私。這正如我們很喜歡和關心自己的朋友,而朋友卻全然不知,結果會遭到朋友的誤解和埋怨一樣,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而且很使人痛心。因此,我們要注意一下在別人的心目中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而且要設法了解在別人的心目中希望我們是什麼樣子,喜歡我們是什麼樣子。
那麼,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在與一般普通朋友的正常交際場合中,別人希望我們有什麼具體的表現呢?
首先,別人希望我們對他的態度是友好的,希望我們願意和他做朋友;別人希望我們能體諒他的困難、原諒他的過失;別人還希望我們能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思考他們的問題,並對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議,與他們成為友好的、忠實的、熱心的朋友。
其次,別人希望我們對他本人、對他所做和講的事情均感興趣。每個人都有此希望,包括我們對別人也是如此。因而,我們最好能做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的人。本來,我們的興趣也跟一般人一樣,常常容易被有興趣的人物、有興趣的談話所吸引,而忽略不太吸引人的人物。如果我們是同情心很強的人,就不該如此,而應該學會使我們能顧及全體,並且特別照顧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當我們談話時,我們要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看到。我們的雙眼,要隨時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停留片刻,對於那些沒有講什麼話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別要注意,要設法找些話題與他們交談,以便解除他們的緊張和不安的心理因素。
總而言之,別人希望我們對他講的東西都感興趣,並希望我們的態度是友善的、良好的。作為一個成功的說話者,我們要力爭做到如此。說話時給人留下良好的態度,是展現我們說話魅力的保證。
注意說話的方式和細節
人們在日常交談中,總會有一些疏忽犯些小毛病,有些人認為這都是小細節,不值得重視,而正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說話的形象,減低對方與自己交談的興趣,甚至惹起別人的反感。
有毛病的話需要我們在今後的談話中小心防範和設法加以糾正,首先是說話方式方麵的問題:
咬字不清。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別人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隻要開口,就應該一個字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話有雜音。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例如一麵說著話,鼻子裏一麵“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還有的人一句話裏麵加上幾個“呃”字……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不快之感,這樣會給自己的精彩語言,蒙上一層灰色的紗。
用字籠統。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譬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是這房子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致呢?或是材料很結實?是這人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單是一個“好”字,經常會讓別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一類人,用“那個”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就容易使人聽了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過於誇張。有的人,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我們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邏輯混亂。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裏將所要講的事物認真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繁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時候,巴不得一口就能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
矯揉造作。矯揉造作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有的人喜歡在交談中加進幾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加進幾個學術性的名詞;有的人喜歡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掛在口頭;有的人又喜歡引用幾句名言,放在並不適當的地方。這會讓聽者覺得你在賣弄學識,故作高深,還不如自然、平實的言語更容易讓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