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商: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心理健康(2)(1 / 3)

這個研究結果提示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提高學生的注意、情緒、興趣、人際關係、意誌、智力、道德、適應性、滿意度水平是防止或減輕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個學生人際關係好,與同學、老師、家長相處得和睦,對家長和老師很尊重,對同學很友好,這樣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心理素質是防止偏執即以我為中心,對人不信任,對人很敏感,固執己見這種心理健康問題的有利因素。一個學生人際關係敏感,與同學處不好關係,就容易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偏執的心理毛病。

由此可見,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良好的心理素質例如情緒穩定而愉快、人際關係好、性格好、意誌堅強等良好心理素質就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過來,學生心理素質不好,例如情緒低落、不穩定、人際關係緊張、性格懦弱、孤單、意誌薄弱、適應性差等就在一定條件下容易引發學生焦慮、苦悶、學習壓力感加重、心理不平衡性等心理健康的問題。

談到這裏順便說一下,心理素質是一個非常廣泛、多因素、多層次的概念。廣義的心理素質包括智力素質、非智力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等,我們現在討論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這裏的心理素質指的是智力素質與非智力素質,而主要是非智力素質。換句話說,這裏所說的心理素質是狹義的心理素質。

三、“強人”必須先“強心”

1.培養健康的心理

國家要強盛,“強人”是前提;“要強人”,首先要“強心”,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素質教育強調的給中小學生廣闊的生活與學習空間,給孩子以更豐富的學習內容,減輕人為製造的壓力,以鼓勵而不是摧殘的方式幫助他們取得成功,這正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保證。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較妥善地處理,並能在挫折中學習,把挫折變為動力而取得補償或升華的效果。相反,心理不健康者,沒病找病、自尋煩惱,在心理健康者心目中並不認為是障礙的,他可能認為是不可逾越的深淵。這種人在重大挫折麵前沒有不出亂子的。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呢?應該讓孩子平時注意個性修養,陶冶性情,培養健康心理。

所謂“強心”,是指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那麼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長應身體力行,因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1父母與孩子進行經常的、有效的溝通,有利於父母改進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於消除、緩解青少年的焦慮、緊張、苦惱及孤獨壓抑的心理。

2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於孩子避免形成膽怯、缺乏自信、情緒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2)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與適度期望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1略高於孩子現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處於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

2對孩子要求和期望過高,使他們總不能達到目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縮、焦慮、壓抑等消極心理。

3對孩子要求、期望過低,會使孩子缺乏上進心和自信,阻礙他們正確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

(3)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1家庭氣氛愉快輕鬆,有利於鬆弛孩子的緊張和不安。

2父母之間的良好婚姻關係為孩子提供了平穩的生活環境。

3父母之間一致的管教方式,使孩子有確定的行為規則。

4家庭成員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關心和支持,有利於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保持愉快、樂觀、積極的心境。

(4)對孩子專製、溺愛、放任的家庭均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1在專製型家庭裏,家長是絕對權威,子女要絕對服從。在這樣的環境中,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動、膽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為。

2在溺愛型家庭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為重,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中,青少年很難真正長大成熟,往往依賴性較強而自立性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際交往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