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在北大聽商界精英描繪經濟藍圖(1)(3 / 3)

今天回憶10多年前,我走入社會的感覺,那是讓視野頓時豁然開朗的一步,走出校園後看到的是一個充滿機會、日新月異的新天地。大家今天所麵對的中國與世界,與10年前我所見到的華爾街和矽穀,當然會有很大的不同。但以我在美國8年、回到中國8年多的經曆,我更感受到今天,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各個方麵都充滿了活力,你們麵對的是更廣闊的天地,一定將大有所為。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經曆和對生活的感悟。

第一,是關於選擇的故事

進北大前我就非常喜歡計算機,我相信未來的計算機肯定會被廣泛應用,而單純地學計算機恐怕不如把計算機和某項應用結合起來有前途,於是我選擇了北大的信息管理係,而不是計算機係。

我有個姐姐先我5年考上了北大,她告訴我北大的學生出國都很容易,她告訴我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上了北大之後,我卻發現我的情報學專業出國並不容易,而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那時候在美國。我被迫開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並通過不斷參與各種活動來豐富自己的視野。我去學了不少計算機係的課,翻閱了很多美國有關情報學的論文,希望能夠在國際學術期刊上找到自己的機會。我作為那時唯一的理科生參加了學校的五四辯論賽,聽了各種各樣的講座:氣功、哲學、電影。我參加了合唱團,還在國慶的時候到天安門廣場去跳集體舞。我盡情地享受著北大帶給我的各種機會,我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思路,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很精彩。這讓我逐漸形成了不輕信、不跟風的思維方式。對於我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北大4年讓我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美國讀計算機的時候,本來是讀博士的,後來選擇了放棄。原因是我發現我更希望我做的東西能夠被很多很多人使用,而不喜歡去研究一個別人已經研究了10年的命題。

1997年,我離開自己奮鬥了3年多的華爾街,前往當時在矽穀很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在矽穀,我親見了當時最成功的搜索技術公司如何在股市上呼風喚雨,見識了每天支持上千萬流量的大型工業界信息係統是怎樣工作運轉,我也見證了Infoseek後來的每況愈下和慘淡經營。但最重要的是,在Infoseek,我找到了我一生的興趣所在--互聯網搜索引擎。那時,在北大所學的信息檢索方麵的理論,讓我比任何計算機係科班出身的工程師都更能夠理解普通用戶習慣於怎樣的信息獲取方式。我意識到搜索能讓每個人與所需信息的距離隻有鼠標的點擊一下那麼遠,這種感覺是那麼美妙。從那以後,我從來沒有離開搜索引擎超過24小時,不是因為我是工作狂,而是因為我喜歡。

百度公司走過了8年的曆程,今天已經成為一個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服務。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要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們需要從自己真正的心裏麵去作選擇,並不是你認為社會期望你這樣做,父母期望你這樣做,朋友期望你這樣做。隻有這樣,你才會越工作越開心,在遇到困難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被沮喪擊敗,而全身心地去享受整個過程。

第二,是關於專注的認識

我一生有兩個最大的幸運:一是找到我的太太;二是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太太與工作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太隻有一個,而工作每時每刻都充滿了誘惑。很多人都會專注於一個妻子,但很多人都會喜歡上多個不同的工作。

在百度上市之前,百度隻做一件事情就是中文搜索。在創業初期,搜索在美國矽穀並不是炙手可熱的概念,當時更熱的是門戶,是電子商務,以及後來在中國火起來的無線、網遊,等等。百度在招第一批職員的時候,碰到一位我特別希望他能加盟的人,他技術很好,可惜他對我說如果我們不做e-Commerce他就不來了。2001年,曾經有一位百度的工程師找到我,很認真地說他想做網上購物,結果被我拒絕了,並為此離開了百度。百度上市後,也有一些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先後離開了百度去嚐試更多的業務。

很多時候,我感到百度能一直堅持做搜索是因為我對專注有宗教一般的信仰。普通人很難想象對於一個有2億用戶的公司,每天要麵對多少誘惑。百度可以做一百件事,最後我們隻選擇了一件,並一做就是8年,而且還會再做下去。

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隻有專注才能讓自己變得足夠優秀。所以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第三,是關於視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