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動人的談吐源於做人做事的高超智慧(1 / 3)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智者往往擁有良好的談吐,這是因為,他們早已深諳做人做事的智慧。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要想讓你的談吐更動人,你就應該用心去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學習做人做事的智慧。

為人大度,語帶寬容

寬容是一種優良的品德,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無不心胸寬廣、氣量過人。在與他人交往時,胸懷一顆寬容的心、待人以寬,必然口出寬容之語,就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同時也能使自己獲得好人緣、成為社交中的大贏家。

人生在世,越是大度越能贏得人心。比如前涼宋混執政的時候就曾把過去差一點刺死自己的玄臚用為心腹,一次宋混問玄臚:“你那一槍幾乎要了我的性命。現在我大權在握,你不怕我報複你嗎?”玄臚說:“那時候我受人重恩,一槍刺去惟恐刺你不中;現在你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我也沒什麼可怕的。”宋混見他坦率便不計前嫌,更加重用他。

這就叫大度。實踐證明,越是大度者才越能籠絡人心。常言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話不差,諸葛亮戰勝孟獲靠的就是七擒七縱,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有人擔心對仇人過度寬鬆會不會留下後患,其實大可不必擔心。一般來說,除非傻子,否則沒有人在做事情時不權衡利弊的。

姚崇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權傾當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考中秀才後,與一位叫張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師門下繼續深造,以期將來能考中進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師要姚崇與張宗全就某個題目寫一篇文章,兩天之後他要考核。這兩位學生下去都精心做了準備,將自認為寫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來。事有湊巧,姚崇與張宗全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且觀點也相當一致,這如何不使老師為之惱火?沒想到自己門下兩位最得意的門生敢剽竊他人作品,這如何了得?

看到這種情況,姚崇據理力爭,聲明文章絕非剽竊。而張宗全的作品也非剽竊他人,但為了平息老師的怒火,就對老師說:

“這實屬學生不該,前兩天與姚崇兄弟論及此題,姚兄高談闊論,學生深感佩服,遂引以為論。”

老師聽到這番話,也知錯怪了兩位學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後姚崇心裏為此深感佩服,為張宗全的廣闊胸襟所感動。姚崇當了宰相以後,遂向唐玄宗推薦此人,唐玄宗在親自考核張宗全的才華之後,深以為信,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專職外藩事務。

可見,寬容的胸襟最能感動他人!張宗全正是用自己寬容的胸襟和話語打動了宰相姚崇,從而使自己的仕途變得平順坦蕩。

以寬容、謙讓的姿態去處理與他人之間的矛盾,用寬容的胸襟去包容對方,這樣彼此之間就會化幹戈為玉帛。而寬容別人還能使對方欠你一筆人情債,你也可能因此獲得意外的收獲。

清代康熙年間,當朝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兩家比鄰而居,葉家重建府第,將兩家公共的弄牆拆去並侵占三尺,張家自然不服,引起爭端。張家立即發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幹預。張英卻作詩一首:“千裏捎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漢見信即命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歉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由從前三尺巷變成了六尺巷,於是“讓一讓,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他本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後,後來一躍成為趙國的上卿。

廉頗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藺相如卻後來居上,使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之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你藺相如不過動動三寸不爛之舌,竟位居我上,實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氣憤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從此以後,每逢上朝時,藺相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往。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連忙讓手下人回轉車子躲避開。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不過是仰慕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頗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像老鼠見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的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厲害,我都敢在朝廷上嗬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難道我連秦王都不怕,卻單單怕廉將軍嗎?”藺相如接著說:“我想強秦不敢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位。如果我們二人爭鬧起來,勢必不能並存。我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頭,把個人的事放在後頭啊!”門客恍然大悟。廉頗聞之,深感內疚,於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將相和”。

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於他能忍小辱而顧全國家大義,對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很好。

藺相如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道,正是因為他心胸寬廣的高貴品質。也正是他的寬容,使他能夠忍小辱而顧全國家大義,最終成就了“將相和”的千古美談。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小肚雞腸、睚眥必報的人向來為人所不齒,而那些寬宏大量、待人以寬的人往往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推崇。在社交中,要想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真心,你就應該在言語間袒露你的寬容。

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在日常生活中,不夠成熟的人往往受不得一點委屈:當別人無理時,他們就以更無理的方式對待;當別人粗魯時,他們就會以更粗魯的方式反擊,“針尖對麥芒”,不肯後退半步。其實這種方式很不可取,隻會使矛盾更加激化。有智慧的人說話往往善於“打太極”,懂得用“軟語”去化解矛盾,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天上午,一位美國人突然氣勢洶洶地闖進上海某飯店的經理室:“你就是經理嗎?我剛才在大門口滑倒摔傷了腰。地板這麼滑,連個防滑措施都沒有,太危險了。馬上領我到醫務室去。”

見此情形,經理很客氣地說:“這實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緊吧?馬上就領您到醫務室,請您稍坐一下。”

美國人坐在椅子上,繼續抱怨不停。飯店經理見對方已經鎮定下來,便溫和地說:“請您換上這雙鞋,已和醫務室聯係好了,現在我就領您去。”

早在美國人闖進來時,經理已經看清他的腰部沒有多大問題。所以當美國人離開經理室後,經理就把換下的鞋悄悄交給一位服務員說:“這雙鞋後跟已經磨薄了,在我們從醫務室回來以前把它送到樓下修鞋處換上橡膠後跟。”

檢查結果,果如所料,未發現任何異常,本人也完全冷靜下來,隨後一同回到經理室。經理說:

“沒什麼異常比什麼都好,這就放心了。請喝杯茶吧!”

美國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

“地板太滑,太危險,我隻是想讓你們注意一下,別無他意。”

經理說:“很冒昧,我們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據鞋匠說,是後跟磨薄才致打滑。”

這位美國人接過剛剛修好的鞋,看到正合適的橡膠鞋跟時,對高超的技巧大為驚訝,便高興地說道:“經理,實在謝謝你的厚意,對您給予的關懷照顧我是不會忘記的。”於是,愉快地握手後,美國人再次向經理道謝,方才走出經理室,經理送他出門時說:“請您將這件滑倒的事忘掉吧,歡迎您再來。”美國人頻頻道謝,消失在人群中。從此,隻要這個美國人到上海,必定住進這個飯店並到經理室致意。

這位美國人最後之所以能夠滿意而去,就在於這位經理能夠在抱怨麵前保持理智、順著對方的意見,並用柔和的語言和切實的行動把這位美國人的怨氣化解於無形之中,從而製止了事態的擴大。

有時,人難免因一時糊塗做一些不適當的事。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握指責別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保留對方的麵子。這種情況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當,或者會使對方很難堪,破壞了交往的氣氛和基礎,並帶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或者讓對方占“便宜”的願望得逞,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有一個商場營業員,遇上一位中年男子要退一隻電熱壺。

那壺已經用得半舊半新了,他卻粗聲粗氣地說:“我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這是什麼鳥貨?你再給我換一隻!”

營業員耐心解釋,他卻大吼大叫,並且滿嘴髒話,說什麼“我來了你就得給退,光賣不退算個鳥!”

這個顧客粗俗的語氣,蠻不講理的神態,使得周圍的人都極為氣憤,都盼著那名營業員給他點顏色瞧瞧,教育教育他,讓他以後做事不要那麼狂。

那名營業員雖然占理,但為了不使爭吵繼續下去,更何況無論什麼理由與顧客爭吵不休都是經商大忌,便溫和地對那位中年男子說:“先生,這個壺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了,又沒有質量問題,按我們這兒的規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執意要退,要不這樣吧,你把它賣給我吧。”就在營業員掏錢的時候,那個粗暴的顧客覺得不好意思了,於是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說:“我明天再過來。”一會兒便默不作聲地離開了。

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著吃軟不吃硬的心態。特別是性格剛烈、很有主見的人,你如果說“硬”話,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對方不但會不理睬,說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來“軟”的,對方反倒產生同情心,縱使自己為難,也會順從你的要求。

懇求就屬於“軟”話的一種。有很多時候,你要想說服人,說軟話要比說硬話效果好得多。然而懇求並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種“智鬥”,是一種心理交鋒。通過懇求的語言啟發、開導,暗示對方並使對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巧避鋒芒,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與人交談時,難免會發生爭論。當雙方的爭論已經發展到“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狀態時,得理占勢的一方應當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風範,而不應該對另一方窮追猛打。此時,避開言語的鋒芒,就能避免矛盾衝突的升級。當然,“饒人”也需要講究語言藝術,就是要在無損雙方麵子和尊嚴的情況下達成妥協。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語言方式和技巧:

(1)息幹戈,妙設難題巧誡人

在雙方激烈的爭辯中,占理的一方如果認為說理已無法消除歧見,不妨采取一種“外強中幹”的警示性語言中止爭論,將一個兩難選擇擺在對方麵前,就能收到警心誡人、平息幹戈的效果。

生物學家巴斯德,一次在實驗室工作時,一個男子突然躥進來,指責他誘騙了自己的老婆。爭論中對方提出決鬥。清白無辜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將對方趕出門去,或者奮起決鬥,但是那樣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時候巴斯德沉著地說:“我是無辜的……如果你非要決鬥,我就有權選擇武器。”對方同意了。巴斯德指著麵前的兩隻燒杯說:“你看這兩隻燒杯,一隻有天花病毒,一隻是淨水。你先選擇一杯喝掉,我再喝餘下的一杯,這該可以了吧?”那男子一下子怔住了,陷於難解的死結麵前,隻得停止爭論與挑戰,尷尬地退出了實驗室。

正是巴斯德提出的綿裏帶刺的難題,才使決鬥告吹,幹戈止息。

(2)化窘迫,類比影射巧暗示

一般說來,爭辯中占有明顯優勢的一方,千萬別把話說得過死過硬,即使對方全錯,也最好以雙關影射之言,迫使對方認錯道歉,從而體麵地結束無益的爭論。

一位顧客在一家餐館吃飯,發現湯裏有隻蒼蠅,不由得大動肝火。他先質問服務員,對方全然不理。他找到餐館老板,抗議道:“這一碗湯,究竟是給蒼蠅的還是給我的,請解釋。”那老板隻顧訓服務員,卻不理睬他的抗議。他隻得暗示老板:“對不起,請您告訴我,我該怎樣對這隻蒼蠅的侵權行為進行起訴呢?”老板這才忙換來一碗湯,並謙恭地說:“你是我們這裏最尊貴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