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就是修飾言辭。修辭藝術指的是發送者運用各種修飾言辭的方式,使表達顯得形象、鮮明、生動、活躍,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修辭的種類較多,這裏隻講口語表達中常常用到的幾種。
一、比喻
(一)含義及認識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特征,不直接說出某一事物,而以具體的形象作比方來表現。被比喻的事物叫本體,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喻體,聯係本體和喻體的輔助詞叫喻詞。
比喻是形象思維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在表達中,發送者用具體、熟知的事物,來描述抽象、生疏的事物;用淺顯易懂的道理,來證明深奧、艱澀的道理。這樣,接受者就易於理解、認同。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後,世人多有不解。一次,一群小夥子問他相對論究竟是什麼東西。他說:“夏天,讓你坐在一隻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哪怕隻有5分鍾,你卻覺得似乎坐了一個小時;倒過來,讓你同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坐在一起,盡管過去了一個小時,你卻覺得似乎還不到5分鍾。這就是相對論。”經他這一比喻,相對論究竟是什麼東西,人們就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二)比喻的方法
1.明喻
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像、似、如、仿佛、例如、好像……似的、像……一樣等喻詞。如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我們揭發錯誤,批判缺點的目的,好像醫生治病一樣,完全是為了救人,而不是為了把人整死。”
2.暗喻
本體和喻體也同時出現,但喻詞為是、成為、變成等。如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說到,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又如1949年12月22日,周恩來對參加全國農業、鋼鐵、航務會議人員的講話:“舊社會中的某些事物一旦到了人民的手中,便立刻變成了積極的力量。”
3.借喻
隻說喻體,不說本體,也沒有喻詞。如1945年2月1日,陳雲在陝甘寧邊區財政廳工作檢討會上說:“我們是掌櫃態度呢,還是出納態度?每一個同誌,局長、科長、科員,都要有掌櫃態度,當家的態度。”
(三)恰當運用比喻
1.相似又相異
比喻要有可比的因素,即要取兩種事物在某一點上的相似才可能比。但是,必須是以甲喻乙,也就是說,同類或近似事物不能比喻。比如說“花狗的叫聲像黑狗一樣響亮”或“這隻狗長得如同狼一般”,這些就不是修辭藝術中的比喻了。
2.熟悉喻生疏
隻有以接受者熟悉的事物來做喻體,才會產生比喻效果。如果接受者對你的喻體十分生疏,那還不如不比喻。如你對一個根本就不知道秦陵兵馬俑的接受者說“他捏的泥人就像秦陵兵馬俑一樣”,他就會莫名其妙。
二、借代
(一)含義及認識
借代就是不直接說出某一事物,而是借用另一種說法來代替所要說的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體,用來代替本體的叫借體。
借代與比喻在形象性、生動性、具體性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比喻是兩個事物相比,而借代說的隻是一個事物,是一個事物的換一種說法。借代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接受者的聯想,使其獲得鮮明印象,從而更好地收到表達的效果。如1927年10月25日,魯迅在上海勞動大學作“關於知識階級”的講演時說:“要為藝術而藝術,住在‘象牙之塔’裏,目下自然要比別處平安。”其“象牙之塔”,代替了那些遠離平民的安樂窩,給人以鮮明印象。
(二)借代的方法
1.旁借
旁借就是借事物本身所呈現的某一形象來表現。這些形象,可以是這個事物的某一部分、某種標誌,也可以是這個事物的所屬、產地。例如:“一個白胡子走進來向紅袖箍訴說他被搶了。”“白胡子”是報警老漢身上的一部分,用以代替老漢,“紅袖箍”是社會治安員的標誌,用以代替治安員。
2.對代
對代就是借與事物本身有對應關係的事物來表達。如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任何一件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就算你的是‘陽春白雪吧,這暫時既然是少數人享用的東西,群眾還是在那裏唱‘下裏巴人’,你不去提高他,隻顧罵人,那就怎樣罵,也是空的。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統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一的問題。”“陽春白雪”指高級藝術作品,‘下裏巴人’指低級藝術作品,它們與毛澤東所要說的文藝作品,正是相對應的。
(三)恰當運用借代
1.借體要突出
之所以要“借”,是由於借體比本體更富形象性、生動性,如果借來的還不如本來的,還不如不借。比如“旁借”例中,要是改為“一個老頭走進來向一個漢子訴說”,就毫無借的味道,既不形象,也不生動。
2.所借要區分對象與場合
如對方是麻臉,你在借代時就不能說:“來,麻子,我倆下盤棋。”“麻子”對麻臉者來說,是一種生理缺陷,用以代替本人,含有侮辱的成分,對方一般都會產生反感。清朝統治者因太平軍束頭發,故借其頭發之長,稱之為“長毛”,現在我們於正式場合就不能用此借代太平軍了。
三、比擬
(一)含義及認識
比擬就是把人當做物或把物當做人來描述,或者把這種物當做那種物來描述。
比擬也是形象思維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發送者可借此給接受者造成鮮明、生動的印象,也可借此抒發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寫王熙鳳與賈母、薛姨媽、鴛鴦等人打牌,王熙鳳輸錢給賈母後,指著賈母放錢的箱子說:“這一吊錢頑不了半個時辰,那裏頭的錢就招手兒叫他了。”這時,平兒又給她遞過一吊錢來,她又說:“不用放在我跟前,也放在老太太的那一處罷。一齊叫進去倒省事,不用做兩次,叫箱子裏的錢費事。”
賈母箱子裏的錢,讓王熙鳳說得活靈活現,像人似的,會“招手”,會“叫”,會覺得“費事”。無怪賈母會笑得前仰後合,要撕她那張利嘴了。
(二)比擬的方法
1.擬人
擬人就是把人的屬性轉移到物的身上或某一抽象概念上。如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過去我們講過,這麼臃腫的機構如果不消腫,不要說指揮作戰,就是疏散也不容易。”其“臃腫”、“消腫”是人的屬性,移到了軍隊的機構這個事物上。又如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說:“難道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是後來才得的新毛病,而不是他們從娘肚子裏帶出來的老毛病嗎?”
2.擬物
擬物就是把物的屬性轉移到人的身上。如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說:“為此目的,就要同誌們提高嗅覺,就要同誌們對於任何東西都用鼻子嗅一嗅,鑒別其好壞,然後才決定歡迎它,或者抵製它。”“嗅覺”是狗最為靈敏的感知,“對任何東西都用鼻子嗅一嗅”,也是狗特有的屬性,將其移之於人,寓意深刻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