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杜甫:為人典則,尊稱“詩聖”(1 / 3)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湖北襄陽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有一千四百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公元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有很多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

誌向遠大,從小作詩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親曾任司馬。杜甫從小就誌向遠大,最崇拜的是遠祖杜預,他是晉代的名將,多彩善戰,懂得法律、經濟、工程,還曾注解過《左傳》。

杜甫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裏。姑母不光教他讀書識字,對他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遊戲玩耍,寫字學畫。可是一場大病把兄弟兩人擊倒了,姑母悉心照顧杜甫,把杜甫從死神手裏奪回來,表弟卻病死了。這讓懂事後的杜甫難過了很長時間。

杜甫六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猶新。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而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淩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擠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據說,草書家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書法大有長進。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以後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也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杜甫七歲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征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因為杜甫一生心係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總是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杜甫長到十幾歲時,身體健壯,歡蹦亂跳。姑母家的院子裏種著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時,樹上梨黃棗紅,他爬上爬下地幫助姑母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

漫遊吳越,遇見李白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二十歲時開始漫遊吳越,五年之後歸洛陽。不久他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兩個人性格不一樣,但是,共同的誌趣和愛好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好友。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此間,杜甫的代表作有《望嶽》、《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應試落第,困居長安

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挨餓的淒慘情景,按捺不住心裏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寫下的不朽詩句。杜甫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八到初十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製集賢院,但杜甫並未得到重用。

安史之亂,投奔肅宗

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公元755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潼關失守。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裏,曆盡千辛萬苦,找到一個農村,把家安頓下來。正在這時,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就離家投奔肅宗,誰知半路上被叛軍抓到長安。長安的宮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唐王朝的官員,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軍解送到洛陽去。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杜甫被抓到長安以後,叛軍的頭目看他不像什麼大官,就把他放了。